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季漢大司馬> 第734章居安思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34章居安思危 (3 / 4)

“二者爭論不休,陛下特命亮垂詢相國之意!”

江東離雒陽、長安都太遠,以何為都,江東士人沒多大意見。僅是因陸遜出鎮西方多年,對關中長安頗有好感。

“不知孔明之意是?”

霍峻未有率先表態,而是繼續深究諸葛亮的意思。

諸葛亮輕撫羽扇,蹙眉說道:“亮為此二都利弊而深慮,雒陽雖為天下之中,但地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少,四面受敵。中漢都雒陽,重關東而弱關西,故有涼隴動盪。”

“關中雖沃野千里,但自中漢以來,王莽亂政,赤眉流毒,羌擾三輔。及至郭李亂關中,關中百姓四散而走,長安凋敝少民,不足以為都。”

“且關中雖有四塞之險,但上、安定、北地、西河等郡或南遷關中,或撤縣縮邊,加之河套被鮮卑盤踞,故不足以遮蔽關中。”

“長安、雒陽各有利弊,亮為此而深憂!”

“孔明可知定都之要?”霍峻問道。

“願聞其詳!”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故武漢雖常遭水害,先帝忍其弊,以其為漢都。”

“長安佔據形勢而漕運艱難,雒陽得有四方之便而形勢弱之。故秦據形勢以抗關東,周失形勢而亡天下。因而觀之,雒陽、長安各有利弊,唯觀本朝情形,思二都得失,方可知以何為都。”

在霍峻看來,選擇都城之事,需要根據朝代自身情形出發,不能單觀長安、雒陽利弊,便輕易下決論。畢竟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首都,唯有最適宜自己的國都。

繼而,霍峻剖析南漢國情,說道:“今漢之天下,百姓凋敝,田畝荒廢,官吏鬆弛,法度不申,錢幣不通,稅法不明,律法不一,外有胡虜,關隴胡眾,內有冗官。”

“昔前漢以關中為都,雖飽受匈奴邊亂,但卻因禍患而興。先平關東諸侯之亂,後逐匈奴至漠北,內御四海,外據胡眾,可謂強盛矣!”

“今天下將安,但國有弊政,故以孤之見,不如臨危為都,歲月憂思,不敢鬆懈。長安貧瘠而臨羌胡,我漢不振則臨危難。昔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蓋如此言!”

南漢不同於兩漢,南漢興起於吳楚,加之為安撫士族,南漢有不小的冗官問題。且除冗官之外,南漢更要面臨北方強盛的鮮卑,以及關隴中遍佈的羌胡。

不僅於此,歷代開國皇帝無不是威望顯赫臨天下。即便是篡位的王朝,其依舊是君主治事。而南漢的政治生態畸形,在全歷史上獨一份,其由大臣主政,皇帝威望甚弱。

在這種主弱臣強,內憂外患的開局下,大漢選擇雒陽,非常容易因缺乏外部環境壓力,進而將會產生政治上的惡性事件。

今不論是為了解決鮮卑,還是說解決關隴胡化問題。在出於居安思危的考慮,大漢需要將憂患轉為動力,以保持君臣們齊心協力,朝著振興漢室昌盛的目標前進。

在霍峻看來,西漢能連續有七代優秀的統治者,不能單從玄學的角度上出發,更應從西漢初期面臨的內外環境下考慮。

如以呂雉為例,她雖大封呂姓族人,但她依舊是保持著劉邦時期的政策,對外與胡和親,忍受書信屈辱;對內輕傜薄賦,推行貨幣改革。

唐朝能維持強盛的國力,雖有雜糅胡風的因素,與早期內外環境也有關。突厥盤踞草原,朔方諸州淪為胡鄉;吐谷渾佔據青海,威脅涼隴諸州。若有不慎,關中則為戰場。

如以定都長安的漢唐為借鑑,兩國縱有高層發生政治動亂,或許因內憂外禍的問題,並未引起嚴重的大軍征伐事件。

封建社會時期,南漢政治生態畸形,唯有利用憂患意識,或許才能強大興盛。如以雒陽為都,因為天下之中的地理環境,君臣反而安逸了,一旦發生惡性的政治事件,其結果難以預測。

如以西晉為例子,不看其定都雒陽。在是否滅東吳的問題上,許多大臣從是否可平的角度上出發。然名臣山濤認為西晉可滅東吳,但卻不能滅東吳。

山濤之所以會有如此矛盾的想法,非他不忍見兵戈。而是山濤看出西晉王朝的問題,因是篡魏而建的王朝,故開國則有亡國之象。如大族橫行、冗官嚴重、奢靡大行、治吏鬆弛等。

故山濤認為天下唯有聖人,或許才能解決內外憂患問題。否則外患消失了,或許就有內憂產生。今西晉政治環境惡劣,不如留著東吳為憂患,時刻提醒西晉君臣。滅了東吳,反而不是件好事。

國家需要危機意識,今選霍峻力薦長安為都,則就看重了長安當下的環境,這才能激發南漢君臣的治國向上之心。

當然了,其中選長安為都,也有保持士兵戰鬥力的原因。南漢以吳楚的基本盤,因距離遙遠問題,之後選士兵不可能從南方去選。故而除了將精銳士卒遷到京畿之外,更要從周圍州郡去選拔。

關中羌胡眾多,繼而影響關西民風剽悍,南漢可以恢復兩漢舊制,選六郡良家子為卒,從而保障南漢日後計程車兵戰鬥力。

聽著霍峻闡述的選都大論,諸葛亮撫扇而嘆,說道:“孟子之言不假,國無患則亡。都雒陽,得四方之利,放馬歸山,文盛而武衰。季漢欲大興天下,唯居安而臨危難,令君臣日夜憂思,不敢忘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