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局勢分析,諸葛亮一眼便看破這流言蜚語,大概是曹魏搞鬼,欲挑起君臣矛盾,以便破壞大漢北伐。
諸葛亮從田野間入帳,因擔憂謠言會在武漢盛傳,特向劉禪書信一封,講述三人成虎之事,讓劉禪切莫聽信謠言。
“來人!”
諸葛亮晾乾巾帛,說道:“將此信快馬送與陛下!”
“諾!”
侍從快步退下後,馬謖持書信而來,神情格外欣喜。
“丞相,關西捷報啊!”
“可是陳倉捷報?”諸葛亮滿臉期待,問道。
“非是!”
馬謖收斂笑容,說道:“丞相,魏涼州刺史郭淮南下,欲襲擾隴右諸郡。陸遜遣將軍魏延、姜維二人出隴右,在逢義山大破郭淮。郭淮兵敗而逃,涉大河北歸。”
“不僅於此,為阻郭淮南下擾我,姜維遣人聯絡河西羌人。今郭淮兵敗逢義山,加之河西惡羌反叛,應再無精力南下。今大將軍之兵可專御曹真,不為郭淮而憂!”
郭淮兵在河西,其猶如隴右上懸之劍。今陸遜從隴右出兵,不僅需與曹真對陣,還要分兵防備郭淮,以至於被曹真壓制在陳倉口。
為了防備郭淮,陸遜派魏延、姜維二人出擊。魏延不甘心防守,遂與姜維主動出擊,欲尋求與郭淮決戰。而郭淮亦有野戰之念,兩軍在逢義山相逢。
逢義山之戰,漢軍兵萬餘人,魏軍漢胡兩萬。
魏延以長矛、利刃、強弩配置中軍,姜維統漢軍精騎;郭淮因兵馬雜亂,兵分三部御之。
魏延率部抗住郭淮的衝擊,姜維率騎卒衝潰胡騎。胡騎兵敗而走,姜維順勢背擊魏軍,扭轉戰場形勢。郭淮見勢不妙,率兵遠遁。
逢義山大捷後,姜維聯絡上河西惡羌。河西惡羌本不順郭淮統治,得知郭淮兵敗,據眾反叛曹魏。
郭淮得知內部發生動亂,加因兵敗魏延之手,無奈之下唯有撤退。
因聯絡上河西羌人,姜維本欲順勢北上。然魏延以關中軍事重於河西軍事為由,拒絕了姜維出兵建議。
魏延擔心陸遜會干預他用兵,便不打招呼自作主張由涇水道入關中,準備直取長安,而後與陸遜夾擊曹真。
涇水道長有千餘里,魏延初期行軍順利,下安定郡,連破諸城,兵鋒直逼長安。可惜因道路過長,曹真得知魏延進軍動向,遣魏平據漆縣以抗魏延,這才擋住了魏延兵鋒。
陸遜得知魏延所為喜怒交加,有為魏延破郭淮而喜,又因魏延擅自出兵而怒。出於戰局考慮,以及減輕大軍在陳倉道的壓力,陸遜派兵支援魏延,讓其保持在涇水河谷的競爭力。
可以說魏延擊敗郭淮,曹真分兵涇水河谷,極大緩解了陸遜所面臨的困境。
“文長破郭淮於逢義,可為伯言解郭淮之憂;今兵入涇水,分渭水之兵,緩伯言當下之難。”
諸葛亮瀏覽來自隴右的戰報,感嘆說道:“昔先帝以文長有大將之略,故置其於巴蜀。今來屢建奇功,足以見先帝昔日之明啊!”
魏延性情雖是驕縱,但確有大將之才。或戰略不及郭淮,但戰術卻勝郭淮。且憑藉魏延武藝出眾,作戰驍勇,突擊敢戰,縱王平不能及。
“丞相,今關西有逢義大捷,青州有諸城大勝。我軍之責雖是牽制京畿魏軍之用,但不可因司馬懿固守而無所作為啊!”馬謖建議說道。
諸葛亮放下戰報,說道:“我本為陳倉戰事而憂,今文長勝敵,足以領解我當下之憂!”
馬謖問道:“丞相之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