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看了眼諸葛亮,示意他為霍峻介紹當下的情況。
諸葛亮領會其意,說道:“關將軍欲令將士偽降曹仁,呂蒙自請為降將,獻當陽城與曹仁,誘曹仁輕進,後讓關將軍設伏於半道攻之。”
“然亮以為呂蒙不足以令曹操相信,且當陽城難以設伏。曹仁遇事不利,便可輕易撤入襄陽,時曹操發兵來援,此將不利於謀取襄樊。……”
“交嶺四郡,士燮據有數十年,備具威儀,漢夷皆服,恃險暗逆。眾人以為討交嶺需發重兵,否則難下交州。……如此之下,時諸臣多以為襄樊與交嶺二地,難以兼得,當有先後之分。”
透過諸葛亮詳細介紹,霍峻大體也捋清楚問題所在。
交嶺四郡恃遠難平,襄樊連鎖反應大,且不知能否成功。如此背景下,朝中諸臣多有不同之見,即有先後之分,要麼先征討交嶺,要麼支援關羽北伐襄陽。
支援先征討交州者,對於征討方略有不同的見解;贊同關羽北伐襄陽者,對於呂蒙詐降曹仁,獻當陽城的行為有異議。
如張昭、劉巴等人,他們支援先徵交嶺,後伐襄樊。
或如法正、馬良等人,他們支援關羽伐襄陽,後徵交嶺。
至於諸葛亮不屬於任何一邊,對關羽征討襄陽的方案有異議,對發重兵打交嶺也不認可。
如諸葛亮、法正認為關羽的誘降之策,怕騙不過曹操,且當陽城一帶不利設伏,他們希望換地方設伏。
互有爭論,意見眾多之下,讓做事果斷的劉備也有些難以抉擇。
“仲邈有何不同之見?”劉備問道。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臣與孔明有相同之見,交嶺不宜動重兵,關將軍不宜於當陽設伏。”
“嗯?”
劉備捋須沉思,說道:“二君何有此見?”
“孔明不如先言?”霍峻禮讓說道。
“善!”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當陽雖有山嶺之地勢,可埋伏兵。但當陽離襄陽僅有兩三百里,曹仁利進亦利退,非用兵之所。且當陽臨近襄陽,軍士部署難逃曹軍斥候所察。”
“至於交州四郡,實如大王、仲邈先時之所言,需速下交嶺。然若舉重兵,驚動士燮,深陷於山林之間,何言輕易可勝。”
說著,諸葛亮皺眉而思,說道:“當讓關將軍重思設伏之所,尋適當之人詐降曹操。交州四郡或可從子山所言,剪除士燮羽翼,覆沒其軍,進吞交趾。然具體如何部署,宜需深議。”
劉備目光投向霍峻,問道:“仲邈可有不同之見?”
霍峻摸著小鬍子,思慮說道:“峻以為征討交嶺之事與北伐襄樊之謀或可同時謀劃,無需有先後之分。”
劉備提起精神,問道:“請細言!”
霍峻整理思緒,說道:“欲謀襄陽,誘曹仁出戰,當忌曹操提防我軍有備。我軍何不如佯以重兵取交嶺,然實則以寡兵取之,以為迷惑曹操之用。”
“時曹操以為我大軍在南,又有大將來降,當會讓曹仁舉兵以為接應之用。彼時再讓讓關將軍設伏擊之,當能覆曹仁之師,圍取襄陽。”
“襄樊形勢劇變,曹操舉重兵南下,大王則可起兵北伐,以為牽制之用,暗合關將軍先前之謀。至於設伏之地、詐降之人,宜需深議,以保萬無一失。”
“佯以重兵取交嶺,豈不是讓士燮有備?”劉備問道。
諸葛亮思慮而答,說道:“仲邈之意當是欲用寡兵配以計略取交嶺,同亮與子山之語,剪除士燮羽翼,覆沒其軍,進吞交趾。”
“舉兵向交嶺,暗謀襄樊,此聲東擊西之策雖好,但曹操多疑不信我軍南下交嶺,此又當如何是好?”劉備問道。
霍峻摸著小鬍子,冷笑說道:“曹操以淮南王間大王與我,其心必是得意。今大王何不如順其意,佯中曹操之策,將某調離江淮,委以他職用之,以示無北伐之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