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商討軍議的環節,文官集體靜默,倒是武將們躍躍欲試。
關羽捋著鬍鬚,沒有說話。他這場仗的任務將是率五千兵馬入會稽,作為偏軍席捲會稽南部,攻略會稽,徹底斬斷孫權得到會稽的支援。
張飛嘿嘿一笑,說道:“我軍士氣正盛,不如從黟山出兵,率大軍繞過笠澤。直撲吳縣,一戰定勝負。兄長出兵會稽,平定會稽山越,這吳會二郡不就輕易拿下來了嗎?”
諸葛亮撫著羽扇,勸阻說道:“張將軍不可操之過急,孫氏紮根吳郡多年,深得將校之心。今強攻吳縣,各地兵馬紛紛支援,我軍則容易腹背受敵,從而陷於危局當中。”
聞言,張飛面露不悅,說道:“軍師言今乃滅亡孫氏之際,怎又言不可操之過急,言語矛盾,令人費解。”
“這~”諸葛亮一時語塞,卻不知道怎麼向張飛解釋。
面露思索的文聘,開口說道:“可攻歸可攻,但亦有分輕重緩急。諸葛軍師之意,乃孫權固守吳縣,今舉大兵攻之,諸縣恐舉兵支援。為解我軍後顧之憂,應先攻略宛陵、餘杭、錢塘、烏程等縣,然後再進攻吳縣。”
“文將軍所言,乃亮之本意也!”諸葛亮微微而笑,說道。
張飛冷笑一聲,說道:“若按文將軍與軍師所言,我等分兵去打略宛陵、餘杭、錢塘,孫權就不會發兵救援了嗎?”
諸葛亮也不生氣,笑道:“孫權顧慮吳縣安危,豈敢分兵救之。且水陸兵馬彙集笠澤,若上岸入原野,江東兵馬又怎會是我軍對手,此孫周之所畏也!”
在旁看戲的霍峻心中暗笑,他總算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大冬天都要拿著羽扇了,和人溝通太累了,沒有羽扇風降火,怕是會發火。
往昔之時,關羽性傲,張飛凌下,為了兩軍關係,劉備常出面緩和退讓。如此前出現的戰功爭奪,便是雙方存在矛盾的證明,劉備以各計戰功的方式,消除了這一麻煩點。
兩軍矛盾不少,自諸葛亮入劉備帳下,在他長袖善舞之下,雙劉聯軍的友好度上升了幾分。
但諸葛亮也才二十三、四歲出頭,屬於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天天弄調解之事,又怎不會生氣。搖著羽扇或許是在提醒他,要冷靜下來,不可動怒。
看完戲的霍峻,趨步而出,拱手說道:“啟稟二公,諸葛軍師所言不無道理。笠澤遼闊,水網密佈,我軍若是繞行,孫氏水師入河水,斷我軍之糧草。且亦有各縣派兵支援,易行夾擊之事。”
“若我軍此戰不勝,孫氏喘息休養,得曹操兵馬糧錢支援,遏守京口,屯兵笠澤,修繕黟山營壘,我軍若欲尋機勝之,將是難也!”
“故峻以為可行‘剪除羽翼,會戰笠澤’之略,大軍從南北進發,峻率水師取京口,從丹徒水道入笠澤;劉豫州可兵出餘杭、錢塘,從錢塘水入笠澤;關將軍率兵向會錢塘以南,席捲會稽,斷會稽援兵。”
“峻率水師與二公大軍匯合於笠澤,與孫權大軍對峙,尋戰機破之,屆時可一戰定江東。”
笠澤,後世稱為太湖,周圍水網密佈,屬於江左的富裕地區。在秦漢時期,江東已有運河水道,稱為丹徒水道,起於錢塘水,流經太湖,然後從京口注入長江。
之前孫瑜在兵敗之下為何要固守京口,核心在於京口卡住了丹徒水道的路口。而想在笠澤作戰,必須要有水師進入大澤之中,爭奪笠澤的控制權。若沒有水域的控制權,荊州軍將很容易敗給江東兵馬。
在五代十國之時,江東為什麼會出現南唐與吳越並存的局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吳越國掌握了笠澤水域的控制權,並依託崎嶇的黃山山道構成工事,擋住了南唐的進攻。
二劉想要避免歷史上南唐與吳越的尷尬局面,必須奪取笠澤水域的控制權,在大澤中擊敗江東,進而徹底平定笠澤以東的縣城。
如果這場仗拿不下來,等曹操料理完北方,又派兵支援孫權,屆時整個江左的局面將會重演南唐與吳越的格局。
這也是為什麼霍峻、諸葛亮都建議分兵攻略外圍的城池的緣故,就是要蠶食江東軍,進而一戰滅之。如果一戰不克,在外圍據點沒有被拔除的情況下,孫權有江淮錢糧的支援,不知局勢又會發展成什麼樣。
曹操能注意到霍峻,派遣蔣幹來江東,絕不可能不會派人去增進孫權的關係。曹操這種具備宏觀戰略視角的頂級軍事家,肯定會將自己手上的牌利用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