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票少在哪兒是他目前不得而知的,但他有預感其中或許有一票是少在了幾名今天未投票的波蘭評委中。
又經過一番紙筆計算,他算出了羅伯特在重新計分前後的總分。
重新計分前的總分是16.6*15,得249分。
重新計分後的總分是16.9*15,得253.5分。
兩個總分之間相差了4.5分。
4.5分。
望著這個分差他陷入了沉思。
根據第一輪的打分規則,只有某評委給出的現場打分距離選手平均分大於等於3分時,才會致使選手的分數成績在公證員的視線中呈非正常狀態。
可這4.5分的總分差背後究竟可以有多少種組合,這一點布蘭哈諾根本無從知曉。
即便他作為本屆比賽的評委團主席,也無權私自去檢視第一輪比賽中每名選手的得分明細。
這一切必須等到比賽全部結束之後才能公開,這是肖邦大賽的死規矩。
可比賽結束了,誰還會去關注一個第一輪就被淘汰出局的具體得分情況?
設想如果羅伯特在第一輪只獲得了8票,那這個情況幾乎不會被任何人所察覺。
這讓布蘭哈諾不由聯想到了曾經某幾屆肖邦大賽上的醜聞事件。
再想想今天會議室裡的重新投票的票數票形。
他背後不經一陣發冷。
良久過後,他將眼前亂塗一氣的紙頁揉成一團扔進了腳下的紙簍。
即便他知道了是哪些評委打出了怎樣的分數又能如何。
作為一名曾經的選手,作為一名如今的評委,他知道沒有人可以保證比賽的結果是百分之百客觀的。
說到底,在藝術中追求客觀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哎。
他只願今天這一切只是一場巧合。
或許只是那些評委真的是不喜歡羅伯特的演奏風格。
他苦笑。
他還記得他作為選手那一屆,在第二輪比賽結束後,他被一些媒體噴的體無完膚。
在如今的肖邦大賽的舞臺上,似乎所有人都對波蘭選手都更加苛刻了。
...
...
華沙時間10月8日下午17:45分,距離第一輪成績公佈還有15分鐘。
華沙愛樂大廳一樓大堂嘈雜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