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大人見蕭啟佑勃然大怒,趕緊解釋道:“殿下息怒,微臣不是這個意思。”
“微臣其實就是想說,朝中大臣連連上奏,這是對禮部能力的質疑,也是對殿下的質疑。”
蕭啟佑順著萬大人的話接道:“所以你便覺得既然抓住了一個替罪羊,就應該不管是什麼真相,都應該將人交出來,以此平息這件事,對嗎?”
萬大人心下一緊,趕緊站出來,“微臣並非此意。”
“那我倒是要問問萬大人,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了。”蕭啟佑饒是好奇的盯著萬大人問道。
萬大人心虛的晃了晃神,“微臣的意思是說,審理案子乃是刑部和大理寺的事,禮部代俎越庖是不是有些不妥?”
嚴尚書對此給出了一個答覆,“說起來,這件事不過是禮部的內部事,倘若上升到跟刑部有關的案件,到時候牽扯更大,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更不會輕易放過禮部。”
現在這件事還能在禮部自行處置,就說明問題還有轉圜的餘地。
可要是直接交由刑部來審理,到時候禮部相關之人都要受到應有的責罰。
“是下官考慮不周了。”萬大人變的也是極快。
他也沒有想到這件事竟然會牽扯出這麼多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一旦觸碰到自身的利益,他自然更多的是想要避開。
哪一種方式能夠更好的避免這些麻煩發生,那他就會義無反顧的去選擇那種方式。
蕭啟佑見萬大人轉眼功夫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不由得搖頭。
事後,他問嚴尚書,“萬大人是如何來到禮部的?”
“回殿下,萬大人乃是尹太傅的門生,當初由尹太傅舉薦進的禮部。”嚴尚書如實相告道。
又是尹太傅。
蕭啟佑參與了不少的朝政之事,接連下來,都接觸到了好些個跟尹太傅有關的大臣了。
可見尹太傅在朝中各部都有自己的門生,這權勢撒網還真是足夠廣泛的。
“平常萬大人處事如何?”他倒要看看嚴尚書是否會說出實話。
“萬大人在為人處世方面倒是非常圓滑。”嚴尚書非常簡潔明瞭的回應了這個問題。
多說無益,相信蕭啟佑在這段時間和禮部人員的接觸來說,對萬大人也有了一些相應的瞭解。
況且,他作為禮部掌事,有些話並不是他能隨便說的。
蕭啟佑如今看嚴尚書的回答才是天衣無縫的。
要說好,也沒有找到萬大人多大的錯處,要說不好,那就是太自私了。
所以,他這麼回答,確實沒什麼不妥之處。
況且,萬大人畢竟是尹太傅的門生,站在嚴尚書的角度來說,當著他的面說太多,確有不妥。
“我知道了,還請嚴尚書在陶重那邊多費點兒心思。”
其他的事,他可以暫且先放一放,但是陶重這件事必須嚴格和認真處理。
“對了殿下,要是根據現在的考試院翻修的進度,只怕是沒辦法趕在科考之前完成了。”
嚴尚書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來。
這個結果也是根據這幾日大家辛苦勞動之後計算出來的結果。
倘若無法趕在科考之前將工程完成,會耽誤科考不說,皇上肯定也會震怒。
所以當下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想出一個合理的應對法子,方能解決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