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戰國系年傳奇> 章八十:跨齊入晉講史入絳都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章八十:跨齊入晉講史入絳都 (2 / 2)

晉文公屬下將領聞之大喜,都勸晉文公還是再等幾天吧。晉文公卻說:‘守信是立國之寶,也是取得民心的根本。如果再圍下去,雖可奪得原城,卻失去了信,怎麼能得到原民的擁戴呢?’於是,便下令撤軍。

原城民見晉公如此守信,便主動降於晉。這就是後世稱之為‘伐原示信’的典故。”

這番典故講完,眾人聽得津津有味。

猗頓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為君之道,與經商之道,通也,守信者,人方服之。”

墨子一笑:“這事還沒完,晉文公取了原邑,便去收陽樊。到了那之後,還是用取原邑的方法,派兵圍而不伐,卻未完全奏效。當時,晉軍圍陽樊,陽樊民不願順服。

但陽樊之人也知道,晉軍勢大,早晚必定取了陽樊,便派大夫倉葛去見晉文公。

倉葛對晉文公道:‘周王賜給晉公的是陽樊的城池而不是陽樊的百姓,晉公與我陽樊王都是天子同宗,是不能做俘虜的,況且陽樊的老百姓不願降服,不如這樣,讓晉軍入城,陽民退出,這樣井水不犯河水,豈不兩全齊美哉!’

晉文公無奈,只好同意倉葛。於是,倉葛與陽樊百姓搬遷到東南二十里。

得了陽樊後,晉文公便始以戰車列圍,繼而築城。因車轂、車軸末端、車廂兩側的欄木都稱軹,所以,這座以車圍起來的新城,就稱之為‘軹邑’。”

“哦,想不到這軹邑名稱是這般由來,枉我走了無數遭。”猗頓驚訝道,“以後,我又有吹噓的本錢了!哈哈!”

這話一出,當也令眾人大笑。

“墨翟兄弟真是學識淵博,連這等小誠邑都知的如此多,真是令人羨慕!”猗頓佩服道,“這原邑、軹邑便是我等正路過之地,先過為軹,其次為原。若是所料不錯的話,這晉國能知曉這些典故的恐也不多。”

“一個國家的強盛,也正是在這種兼愛、仁義之下不斷成為一方霸主,引領周朝兩百年。”墨子道。

馬車便是在這般說說笑笑中奔向絳都。

這一路,再經曲陽、王垣兩邑,休息兩晚,終到陘城。如此,這軹關陘算是走完。

這陘城卻在絳都東北。猗頓將墨子等人送到絳都,便向墨子告辭,並誠摯邀請墨子若有機會,定要到猗氏,讓其真正的一盡地主之誼。

文公恢霸略,征討輔周衰。奕世為盟主,諸侯聽會期。

山河表裡在,朝市古今移。欲訪祁篪處,鄉人亦不知。

這是一首後世司馬光的詩《故絳城》。自晉獻公建都絳都,先後經歷了8個君王,獻、惠、懷、文、襄、靈、成、景八公,滅了虢國、虞國等二十多個小國,疆域版圖拓展了數十倍,晉國由一彈丸之地小國一躍而為氣勢吞天的大國,尤其是晉文公後,天下霸主地位,累世為之,大小諸侯莫敢不從。

如今這絳都,燈光酒色仍在,王朝君威不存。

墨子帶著弟子們,遊走於絳都街頭,一方面是緩解下乘坐馬車帶來的腰痠背痛之感,一方是看看這絳都的風情。

都城的熱鬧,自是遠非野王邑可比,即便那野王邑作為一座經濟中心。絳都畢竟為都城,集整個河水以北,太行山下,政治、經濟、文化、戰略為中心。數代國君的打造,繁華無比。

漫布在街頭,恰好遇到一座大的客棧,署名悅來客棧。師徒四人便入了客棧,定好房間。看看時間還早,便放下行禮,決定好好瀏覽一下這絳都的繁華。

夜晚,便是在眾人的等待中到來。別處的城邑,到了夜晚,早已街上無人,店鋪關閉。可這絳都,店鋪起了紅燈籠,那人反而更多了。

“這等繁華不常見,你們師兄弟看看有什麼喜歡的就去買一些吧。”墨子笑著對那蠢蠢欲動的高何、縣子碩說道。

十四、五歲,也正是喜歡熱鬧、玩耍的時候,得到師父的允許,撒腿奔向自己喜歡的貨攤。再回來時,手裡拎滿各色小吃、小巧的玩具。便是禽滑釐也買了些烤羊串,咬上一口,油滋滋的,這是肉類最香、最原始的吃法。人類的祖先是從森林大火中得知熟味好吃,這才有了燧木取火。自古以來,牛羊易得,魚類易補,故有“鮮”字以魚、羊組合。墨子接過弟子遞過來的肉串,這一口咬上,果然“美”。羊大為美,造字自是有道理。

平民百姓享用這番繁華,民心淳樸,然而總有些有心人,其心不在此,總是琢磨要惹些是非。這些無非更關注於權勢、地位,或者內心不幹平庸,想要興風作浪,這也自有那推波助瀾之人,出陰謀,施詭計。恰正是:

街鼓動,宮城鬧,天上仙人探頭。鳳銜權杖丟雲稍,平地一聲雷。

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家家樓上簇神仙,再起風雲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