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戰國系年傳奇> 章六 四:顯學初成曾子評墨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章六 四:顯學初成曾子評墨子 (1 / 2)

又過了一會兒,智磊睜開眼睛,笑了笑,端起酒杯,向幾人示意道:“時間已經不早,今日便到此吧,三位賢弟先好生休息一番,忘掉今日所談。明日我將向家主舉薦,以三位賢弟之才,定可獲得重用。”

說罷,叫了下人進來,帶三人去休息,自己則踱步來到窗前,抬頭仰望蒼天明月。

次日,智磊讓下人安排好清羽知等人用過早飯,便帶著去見家主智瑤。

“家主,外面智磊公子帶了三位客人求見。”

那智瑤正在一邊享用早餐,一邊翻閱竹簡。聽聞下人稟告,放下竹簡,擦了擦嘴,對那下人說:“請他們進來吧。”

時間不長,智磊帶著三人走了進來,依禮拜見後,說道:“伯父大人,前日有那姑布家族的公子姑布興前來府上拜見,表示想與咱們智氏交好,欲結為盟友,同時還有洛邑萇氏家大公子萇蜚語也一起前來,其也表示欲與智氏結好。智磊不敢私下做主,特來請示伯父大人。”

“姑布家族?據我所知,那趙無恤之所以能當上趙氏家主,便是得了那姑布子卿的金口玉言,若要交好,他姑布家族首選應該是指趙氏才對,為何選我智氏?”智瑤把玩著一塊玉佩,輕輕用軟布擦拭著。

智磊笑了笑:“智磊也問過那姑布興,為何要選智氏而不選其他世家,他直接表明咱們智氏乃是晉國首屈一指的權力世家,其他世家太弱,不值得其去交往,且趙氏子弟高傲在上,瞧不起他們相士。”

“呵呵。”智瑤一聽先是輕笑了一下,隨後哈哈大笑起來,“那趙氏子弟能待見他姑布家族才怪,若不是他祖父,當今趙氏豈會讓以庶子做家主?即便那趙無恤相與姑布家交好,也僅僅其一支而已。所以那姑布家興也相術,敗也相術。”

“伯父分析極為高明,那依伯父之意,是否與姑布家交好呢?”智磊先稱讚了下又問道。

“可以交好,但要留些心眼。”智瑤道,“那萇氏為何也要與我智氏交好呢?”

“回伯父,這萇氏倒不疑有他。萇蜚語祖父乃是萇弘,那萇弘死於趙鞅之手,所以萇氏自是痛恨趙氏。萇氏為巫族旁支,與大哥手下大夫季咸同宗同門,這一點我也與季咸確認過。”這智磊回答很到位,事前調查很仔細。

“好,巫族有很多神奇手段,那便讓他們劃入你門下吧。”智瑤同意了智磊的彙報。

“多謝伯父大人!”智磊拱手道,隨後又說,“這三位是我洛邑的朋友,本為伊闕縣邑,後在伊闕的一個叫墨氏學館處學習,今番前來投奔我,昨日智磊出題考驗了一番,確實是今非昔比。今帶來請伯父大人定奪!”

“哦?你是如何出題的?”智瑤饒有興趣的看著這這三人。

智磊便將昨日對答講述一番。聽完這番講述,智瑤已經對這三人有了大致的判斷,那清羽知,傾向於戰略謀劃,又有治理城邑經驗,可為一城之宰。乾豐離,對經濟很有鑽研,於為人嚴禁,若成長起來可為宰輔。宋風手段狠毒,為成大事不顧他人生死,此人若用的好,可為一大助力,若用不好,也可能為其所害。

“很好,我智氏非常歡迎各位賢者加入!”智瑤直接拍板,“你們以後就跟著智磊吧,我智氏家族從不會虧待追隨我們的賢者。”

“多謝上卿,我等必誠心輔助。”清羽知三人一聽智瑤當場拍板,十分高興。

“不必客氣。”智瑤笑著抬了抬手,“另外,我也對你們的老師非常有興趣,能否請尊師到府上一敘?”

“不瞞上卿,我等老師此番回到故里,不知何時迴歸。上卿請放心,一旦我等得知老師歸來,必轉達上卿的意思,想必老師也會很樂意前來的。”清羽知話不敢說滿,而是留了些餘地。

“好!好!那就有勞清羽知先生費心了。且先讓智磊帶你們好生熟悉一下,也便以後好生開展工作。”智瑤喝了口茶,笑道。

幾人告退,自此便在智氏手下任職。

再回到魯國曲阜,卻說那曾子學堂。

這一日,子思來到老師曾子面前,有些疑惑,相與老師探討下。

“老師,近日在中庸之道,突有開悟,總結成一句,請老師指點。‘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子思坐下首道。

曾子聽後,閉目仔細咀嚼,逐字辨析:“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當處於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動的時候,心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沒有太過與不及的弊病,以‘中’為定義。人難免要發洩七情六慾,當七情六慾感應外境而發了出來,都能做到沒有太過與不及,沒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節,這裡以‘和’為定義。‘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陰陽平衡之交點;‘和’是天下萬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恰如太極陰陽界限。‘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謂之陰陽平衡。妙!妙!妙!此句堪為把你的中庸之道在更深層次上歸結為中和之道。如此凝練,思想越發精緻!”讚歎完,曾子又咀嚼一番,不由開口說道,“當世之中,與你同輩的年輕俊才裡,恐無人超出你左右,即便老一輩中,能達到你這等高度的也是少之又少啊!”

“老師過譽了,弟子雖不敢妄自菲薄,但也知道這世間還有一人,其年齡較弟子還小,但成就已超越弟子。”子思回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