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恤對那同盟人員,高聲呼道:“上古義士多忠心,想文公當年,得義士介子推割肉充飢,更得五賢相助,成就霸業,五賢間相互謙讓,知大義,知團結。先祖趙成子忠義賢良,幾讓中軍將,先軫臨危之際拜中軍,以其軍事才華數敗敵軍,魏武子勇猛殺敵,雖受傷仍可斬敵數人,更得那狐偃、賈佗能人異士,如此眾志成城。今世人多逐利,少忠貞,今藉此寒食節,與眾人盟誓,效忠趙氏,唯家主是從,永不背叛。趙氏與眾盟友同進退共生死。”
一番盟誓,趙氏祭史用毛筆丹砂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將盟書做兩份,一份藏在盟府為憑證,一份埋於地下,以取信於神鬼。這藏於地下的盟書,幾千年後卻被後世挖掘出來,命其“侯馬盟書”。
這番盟誓自是有人知曉,傳了出來。
更為怪異的是,同一天,韓氏宗主韓武,在溫縣家中也舉辦了盟誓,幾乎內容相同,要求盟友效忠,埋盟書於溫縣。
這趙氏、韓氏歷來互為依靠,同進退,此番同一時間聚眾盟誓,不知為何。
墨翟看到此,揹著手拿著信思考著,心中暗道,看來智氏與趙氏、韓氏之間已水火不容了,而且應該也是智氏更加強大,這趙無恤、韓虎希望以此盟誓,凝聚人心,避免出現倒戈。
這信中還提及一件大事,
想了想,便回信騰衝,請其密切觀察趙氏動向,同時與騰飛互通書信,這樣可以更清楚看清雙方動機。
晚上吃飯時,飯桌上,墨翟將趙韓盟誓一事,講與計然、子簡,子簡卻是對這政治不甚關心,那計然聽聞,認可墨翟的分析。
“或許不出五年,那晉國必有大亂,趙、智之間必有一戰。”計然說道。
不出月餘,騰衝從趙氏再來一信,信中結合智氏騰飛那邊資訊,言及四件事:
其一,晉國執政智瑤令趙無恤征伐中山,名義為,北狄中山國,為晉國後患,屢次冒犯邊境,晉國作為上國,必須給與其懲罰。
這番大義一出,趙無恤只好領命,也趁機擴疆領土。便派大夫新稚狗討伐中山國,新稚狗率晉軍很快便攻克兩城,佔領左人(今河北唐縣西北)、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南),那新稚狗一日下兩城,自是大喜,派人向趙無恤報喜。恰逢趙無恤用餐,聽聞此事自是很高興,一邊用手將飯捏成團欲要食用,一邊思索這中山戰事,突然臉露恐懼之色。
侍者忙問:“大夫新稚狗獲勝的事難道不夠大,不足以令您開心麼?怎麼您臉色還露出不高興的樣子,這是為何?”
“我聽說,沒有純厚的德行,而福祿兩者一起到來,這叫僥倖。僥倖不是福,沒有德行擔當不起和睦快樂,和睦快樂不是靠僥倖獲得的,我因此而感到恐懼。”趙無恤道。
朝堂上,趙無恤強調此番新稚狗一日下兩城,非趙軍強大,而是那中山國未曾防備,純屬僥倖,這乃是國君之威,中軍將之威,虎威之下方有此大捷。
其二,智瑤執掌大軍,與韓虎、魏駒,三軍共伐衛國,三路大軍齊發,大獲全勝。
其三,智瑤大軍在返回途中,於藍臺設宴,宴請請韓虎、魏駒二卿。酒過三巡,那智瑤醉醺醺的講述了一個故事,名為“卞莊子刺虎”。
那故事講得是魯國卞邑大夫卞莊子,其以勇力過人知名,同時卞莊子也是個孝子,其母在世時,他隨軍作戰,三戰三敗,朋友看不起他,國君羞辱他。為展示其勇,一次卞莊子在酒館吃飯,那樹林中出現兩隻老虎,那兩虎正在捕殺一頭牛,附近百姓懼怕老虎而不敢出去,任由老虎吃那牛,這卞莊子想要去刺殺老虎為民除害。那酒館裡的童僕制止他,說:“兩隻老虎正在吃一頭牛,當它們吃的時候一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打鬥,那麼打鬥的結果是大虎受傷,小虎死亡,你再朝著受傷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殺死兩隻老虎的美名。”卞莊子認為他說的對,就站著等待兩虎相鬥。一會兒,兩隻老虎果然鬥起來了。大虎負了重傷,而小虎死了。這時,卞莊子衝出酒館朝那隻受傷的大虎刺去,一個舉動果然獲得刺殺兩隻老虎的功勞。及其母死三年,魯國興師伐齊,他請求從戰,三戰三獲敵人甲首,以雪昔日敗北之恥,最後又衝殺七十人而陣亡。
這本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故事,後人常拿這個典故,告誡弟子,做事要善於掌握時機,懂得處理方法,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只有善於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時機,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智瑤藉著酒勁,大笑對韓虎說:“我曾經翻閱史書,列國中與你同名的,齊國有高虎,鄭國有罕虎,與你加一起就是三虎了。”
當時韓國大夫段規在旁邊,聽到智瑤如此說,便上前道:“按照禮節,不能直呼名字,大人如此戲弄我家主公,是不是太過分了!還請上卿向我家主公賠罪!”
那段規身材矮小,站起來只在智瑤肩膀之下。智瑤或是酒興暈了頭亦或是故意羞辱段規,用手拍他的頭,醉醺醺地說:“一個童子,也來多嘴。”
其四,那季咸大巫來到新絳,頻繁進出智氏府。
看完書信,墨翟開始腦中思索這四件事情。那趙氏於寒食節剛剛盟誓,這便來個中山大捷,一日下二城。按說這正是展示趙氏地位的時候,這趙無恤卻低調將這功勞說是國君之威,智瑤之威。難道這是轉移眾人注意力,故意示弱於人?那智瑤派趙無恤攻打中山,也許未安什麼好心,一方面是想看看趙氏兵馬戰鬥力,另外也想借中山之戰,削弱一部分趙氏兵力,只是適得其反。那趙無恤可能看出智瑤的目的了。墨翟一番分析,大概得出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