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由古字的構成來看,“質”的意思就是,貝殼在斧子的反覆鑿擊之下產生的那個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顆粒。
這個最微小的顆粒就是“質”。
姬無雙上一世學化學時學過,原子是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中華古文化中“質”概念和它是十分的接近的,而這一概念,中華的古人領先當時的世界數千年的時間。
那麼解釋下來:
“物”的組成,就是由虛無的“炁”與這種最小顆粒的“質”構成的。
“道”也是如此。
從陰陽來看,質屬陰,相對不變;炁屬陽,相對變化。
這就和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的解釋十分相近。
就像上一世中學學過的“光”這種物質一樣,它有著波粒二象性。
這個“波”性就相當於“炁”,相對變化;而“粒”性就相當於“質”,相對不變。
所以不僅是人及所有的萬物,即使是“大道”、“天道”也都是由陰與陽構成的“物”。
就像道家的陰陽魚一樣,沒有絕對的陰,也沒有絕對的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而生陽,這不是靜止的,而是個動態的過程,這也是“易經”易字的由來和主意。
也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
在這一世的遊戲修仙界中,煉氣主修的就是“炁”,煉體主修的就是“質”。
姬無雙本次天道築基,就是走的煉氣之道,那麼就說煉氣。
問題也就來了,“炁”與“氣”是一樣的麼?
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炁”與“氣”本質是一樣的。
中華的古文化認為,事物都有“體”與“用”的區別。
“炁”虛無縹緲,不可捉摸,不可直觀,是“體”;“氣”可見,可觀,是為“用”。
就拿空氣而來比喻。
“炁”就像是冷空氣和熱空氣,雖然人能感覺的到冷暖,但它們並不可見。
冷空氣和熱空氣交匯,就會形成雲,這跟冬天冷風吹如室內形成的氣霧是一個道理,這個雲和氣是可以看見,可以摸到的,這就是“氣”。
所以“炁”與“氣”兩者實際是份屬同源,具現卻不相同。
那麼怎麼才能煉氣築基呢?修道又為什麼稱是逆天而行呢?
姬無雙思考了十數年,終於在這方世界施展練氣訣,親身打坐修煉之下,終於有了明悟。
煉氣,就是將“炁”在人體經絡中的運轉修煉。
這就講到了人體的經絡,經絡就是“炁”的運轉體系。
眾所周知,經絡不像人體的心肺肝脾這種實體的器官,它是虛構的。按照西方的解剖學來操作,把人解剖之後,在人的體內是找不到經絡這種器官的。
它的性質就是之前所說的虛幻的“炁”,而不是實際的“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