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並沒有在伊拉克待多久,帶著遺憾離開的他,很快就乘坐空軍一號離開了馬林國際機場。
目送奧、巴馬離開的蔡睿宸,嘴角緩緩的翹起來。
奧、巴馬在歐洲徘徊了十幾天,和北約所有成員國元首全都進行了交流,也召開了三次北約成員國元首會議。
其結果必然很不順利,否則奧、巴馬在蔡睿宸的面前,就不是這樣的態度。
最近十幾年來,能夠跟隨美國一起出兵的北約國家,也沒有幾個,要不是有切身的利益,誰都不會鳥美國人。
戰爭是要花錢的,也是要死人,同樣戰爭也是要有理由的,對國民要有交代的。
出兵不是說一說,更何況這一次面對的目標,還是擁有未來科技集團堅定支援的伊敘聯邦,甚至目標就是未來科技集團真正的掌舵人。
光是蔡睿宸的身份,就足夠讓所有的北約國家好好的掂量一下了。
一旦出兵,那未來科技集團要從歐洲全面撤資的話,那對於歐洲正在恢復的經濟來說,將是釜底抽薪般的沉重傷害。
歐洲的經濟,將馬上會陷入寒冬之中。
要是沒有牽扯到本國的直接戰略利益,根本不可能有人真的願意去為了一個以色列和美國,與蔡睿宸為敵。
最主要的是,伊敘聯邦雖然剛剛成立,可一點都不好惹。
五十萬的軍隊,整個歐洲,除了土耳其之外,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規模的軍隊。
更何況,人家的軍隊也確實是很不好惹,以色列那麼厲害,都快沒有脾氣了。
而且今天的閱兵之中,伊敘聯邦也展現出了導彈部隊,盲目的參戰,要是有導彈落在了自己的國家中,那怎麼對國民交代。
幫助別人打一場戰爭,結果戰火燃燒到自己的國土上,到時候憤怒的民眾,能夠將整個政府綁上烤架烘烤著。
因此,奧、巴馬自然是沒有達到他所需要的目的,沒有得到哪怕一個北約成員國的直接回答。
在會議上,每一個成員國元首,也全都是裝糊塗,根本不進行表態。
其實每一個國家的元首內心中全都十分的清楚,所有的北約國家,每年都能夠從未來科技集團身上得到最少上百億美元的財政收入。
這些收入,大部分都是來自未來科技集團直接繳納的稅收,而更大頭的是未來科技集團產品的商業稅,直接的稅收加上消費的稅收,這幾年的時間,給歐洲國家帶來的利益,已經開始變得不可或缺了。
至於中東的問題,哪有比已經受到的利益更加的可人,至於猶太人,那他們可就管不了了。
畢竟從一開始,都是猶太人率先去招惹蔡睿宸的,這一次伊敘聯邦成立,在全世界攪風攪雨的也是猶太人。
更何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目標,可不是為了幫助美國打群架,有些事情能夠避免的還是要避免。
當然,要是對付一個沒有威脅的小國,那或許還有一兩個國家願意賣點面子給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