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親自來請趙與珞、趙維堂前議事。
父子二人這才戀戀不捨的結束了假期,也知要開始辦正事了。
來到帥府堂前,一眾文武皆在其列。
張鈺也是開門見山,“蜀王剛剛派人送來大元國書,忽必烈正式提請大宋助其剿滅安西王府之亂。”
趙維一聽,樂了,“這肯定是張師父的餿主意。”
元朝要如何交接川陝,他在來之前是不知道的,也不用知道。
說句不好聽的,實力到了,是自取還是別人送到手上,重要嗎?
現在倒好,張簡之在忽必烈身邊,卻是給趙維找了個最舒服的理由。
張鈺沒見過張簡之,但也聽說了一些相爺的豐功偉績。
點頭稱是,“確實如此,如此一來,我等出師有名。無論蒙漢,皆省了不少的麻煩。”
趙與珞卻言,“也不是全無阻礙,阿難答未必願意接受這個結果。難免要反抗一二。”
趙維點頭,“反抗是一定要反抗的,就看咱們怎麼把川陝兩地拿過來了。”
“最好是精心謀劃,然後雷霆一擊,讓阿難答沒有太多反應的時間。”
趙與珞皺眉,“怕是難上加難。川軍皆入扶桑,兵力上恐怕我們並不佔優。”
“想一擊而潰,卻是要有一擊而潰的本錢啊!”
抬頭看向張鈺,“不知漢中王現在可調遣多少兵馬?”
難題又到了張鈺身上,俗話說的好,有多大鍋就下多少米。他們在這商量的再歡,張鈺手裡沒那麼多兵,還是白廢。
對此,張鈺也是沉吟了起來,“嗯....”
捻鬚細思,不敢說大話,也不敢藏私。
最後,穩妥起見,張君玉還是詢問了一下趙與珞,“成王以為…多少兵馬足夠?”
趙與珞先是愣了愣,這可考驗他的行軍佈陣能力了,不由生出凝重之心。
開玩笑,張鈺那是正經的行武出身,一生戎馬。我趙與珞雖是半路出家,但也不差吧?大小陣仗都見過。
沉吟道:“若想達到一擊即潰之效,最保險的方法便是多點出擊,同時發難!”
“細算之下,巴蜀有三大必攻之地,重慶府、成都府、廣元路!”
“這三處,兩城乃是巴蜀重鎮,一處為川陝咽喉。若能一舉攻下,則巴蜀定矣。”
“三城...需十五萬人馬。”
“其它的嘛....”趙與珞本來不想繼續說下去了,十五萬對張鈺來說已經不少了。
要知道,張鈺把家底都搬到扶桑去了,現在手上計程車卒都是後來招募的。
但是,既然人家問了,趙與珞得做全套,要不然讓人家以為他這個“儒將”真的就只儒沒將呢!
繼續道:“其實,只拿巴蜀三鎮實非上上之策,阿難答仍有甘陝為營,與我軍抗衡。”
“到時,蜀道之難必成大患,使兩軍陷入川陝對峙之局。”
“所以,若要急攻而下,上策乃是既得巴蜀,又取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