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父現在簡直就是不當人了,這幾天趙維和張簡之又見了幾面,事情都到這一步了,張師父還在矢口否認。
趙維問他,是不是要掀起民勢?
張師父說,沒有的事兒。
趙維說,師父你有什麼心思得跟弟子通個氣。
張師父說,沒心思,和你通什麼氣?
張簡之彷彿變了個人,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
就這樣兒,到了下午的申時末,也就是四五點鐘的光景。
在政事堂的這一波相公,還有在成王府趙維這一波,都身心俱疲的向玉林齋而去。
大宴終於開始了。
還沒到玉林齋,距離尚有百丈,已經感受到了盛世雅宴的氛圍。
只見街市兩旁,各家雜鋪門前,都挑了花燈雨遮,遮下是一副副尚且飄灑墨香的詩詞文章。
白紙黑墨,連成一線,一直延伸到玉林齋門前。
這可不是各家店鋪湊熱鬧,而是沈福海依照舊時習俗搞的提前預熱。
從早晨開始,玉林齋一邊準備傍晚的大宴,一邊擺下文擂,廣邀年輕一代的才子佳人吟詩頌詞,挑逗氣氛。
一天的功夫,在玉林齋留下文章墨彩的年輕一代不計其數。
開始的時候,還只在玉林齋門前張貼,借行人賞評。
可是到了中午,玉林齋就不夠用了,便開始向兩方街市延伸,足足鋪滿了一條街。
而同街的商鋪,一來也樂見舊時盛景再現於世,二來若自家門前的文章詩詞恰巧是哪位高學大才所書,再不濟筆法精湛書得一手好字,也能引來不少百姓圍觀。
既長的臉面,又招攬了生意,增大了客流量,何樂而不為呢?
甚至有的大商家,頗解其中之道,會私下出錢贊助有實力的年輕才子,讓他們去文擂一顯才華。
唯一的條件就是,擂上所書文章必須貼到自家門前,張人矚目。
這種近乎瘋狂的營銷方式,也只有大宋玩得轉,有著極其深厚的民間基礎和文學狂熱。
此時,王應麟一行人從西邊入街,而陸秀夫、陳宜中等人則是自東街而來。
正好一邊管一頭,都不急著赴宴,藉著黃昏美景為佐,漫步長街,欣賞著各色文章。
這也是舊時慣例。
今日大宴的主角自是他們這些德高望重的大儒名臣,可是年輕人來湊熱鬧,錦上添花,自然要應時應景。
他們便是文擂的評委老師,要在這一街的墨香之中挑選意屬之作,自雨遮花燈之下揭彩,帶到玉林齋。
而被各位大儒名臣相中的那幾篇,便是今日文擂的一等文章。
不但可以拿到酒樓贈與的香墨錢,依例還可入宴敬酒,與大儒名臣有正面接觸的機會。
要知道,酒樓給的錢多少還是小事兒,入宴的機會才是真正的難得。
在宋朝,科舉雖然已經做到了公平公正,可是名家賞識、朝臣舉薦依舊有著不小的分量。
很多考生在應試之前,可能沒有那麼多的京師人脈,自然無法得到重量級人物的賞識和舉薦。而這文擂一等,便是他們唯一在大人物面前露臉的機會。
王應麟等人一邊走,一邊看,都是暫時放下心中的雜念,認真賞評。
每個人的心中,都不由生出幾分懷念。
自臨安城破已然過到了十年,這樣的景象卻是十年不曾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