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已經一點都不反對了。親爹很牛,層次很高,好幾層樓那麼高。
“要修的。”趙與珞春風滿面,彷彿能說服自家小子是很大的成就一般。
“問題在於,怎麼修?”
趙維聞之點頭,“這確實是個問題。”
這可是絕對的大工程,比什麼扶桑大運河、科潘水利都大得多,沒個幾十年根本起不來。
可如果按正常情況來修,從西雅圖往東修,那可能沒修出幾百裡,宋元之戰都打完了。
父子二人對著地圖沉吟甚久,全心投入。
最後,趙維猛然眼前一亮,“爹,你說這麼修行不行?”
趙與珞也是一震,“怎麼修?”
趙維,“分幾步來走。”
“第一步,先用北美土人,哦不對,北美殷人!”
印第安人的稱呼已經徹底不會出現在這個時空,宋人對印第安人的通用叫法——土人也要改一改了。
現在是殷人,殷商後裔,與漢人同根同源。
“第一步,用北美殷人以及現在的兵力,沿東西線佈防,先用人把這條線圈起來。”
“然後築造防禦攻勢,建立軍寨、兵屯。不求一定能守得住,但起碼要讓時宗朝和元人產生一種認知,這條線就是大宋的邊界!”
趙與珞點了點頭,趙維說辦法很常規,說白了,修不修長城都要這般防禦,這是沒辦法的事兒,防線太長,想守住北扶桑腹地只能這麼幹。
但是,趙維既然單獨提出來了,肯定有他的用意,“繼續說下去。”
“第二步!”趙維繼續,“有了軍寨、兵屯,就可以建立烽火臺和關城了。畢竟萬里邊境,通訊駐軍都是必要的。”
“可以直接提升烽火臺和關城的規格,一步到位,就按照長城所需的規格來建。可以不動用民夫勞力,交給各個駐守軍寨的兵卒來做,既不顯眼,也在情理之中。”
“元人也好,時宗朝也罷,就算知道大宋建城修臺,也只當是正常的防禦手段。”
趙與珞聽的連連點頭,說到這一步他就全明白了,接話道:“那第三步就容易了,把沿線關城、烽火高臺,連線起來,便是長城!”
“對!”趙維肯定道,“十里一臺,百里一關,如若順利建成,那第三步就簡單得多。甚至可以是,外敵從哪裡往過打,咱們就先串連哪裡。”
趙與珞又興奮補充道,“這樣好!這樣很多工作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覺,比如可以用駐兵的藉口,在沿線開窯燒磚,備下木石用料。”
“備再多也不引人注目,等到串連關城的時候,磚石木料都是現成的,也許真可以做到打哪裡就修哪裡!”
火炮之下,城牆防禦沒什麼太大作用,可終究是有一點用處的。所以打哪修哪,對戰局也有利。
“人夠嗎?”父子二人已經開始琢磨修長城的詳細之處。
這要是陸秀夫他們在這兒,非得瞪掉眼珠子不可。他們努著勁也才弄出個大運河,上趕著才憧憬一下五大湖航路。
這父子倆倒好,悄悄的把長城都定下來了。
趙維問人夠嗎,對此趙與珞是早就想過的,有修長城的念頭也不是一天兩天。
“如今西雅圖有殷人百萬,而且還不斷的有殷人聚攏而來。”
元朝和時宗朝在北邊鬧的太狠,殷人沒活路又打不過,只能遷徙。而大宋這邊來者不拒,而且管飯,這樣的好事兒哪找去?自然八方匯聚,人口日增。
趙與珞正色道:“為父估算,兩年之內,西雅圖的殷人會到兩百萬之數,尋常勞力和兵源都不缺,缺的是漢人工匠。”
這是個大問題,讓殷人修長城,出力可以,可是技術上的問題殷人解決不了,非得漢人才行。
可是,哪有人啊!
現在到處都缺人,修運河要工匠,科潘那也要工匠,五大湖很快也會瘋了似的要人。
說來說去,又回到那個最初的難題——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