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當代文壇無問南北,文天祥、王應麟、謝枋得三人可為魁首,威望才學皆無出其右。
首推自然是文天祥。不是說他比另兩人強多少,而是實在太出名了,無可爭議的當世第一。
次之是王應麟。這老先生才是真實的大才,門生故舊滿天下。連文、謝二人見了老爺子都得尊一聲恩師,更是為天下文人之師。
而謝枋得別看排在最後,他的弟子也不少。
而且,不論是舊宋不願屈從於元朝的讀書人,還是已經降元的舊宋官員,皆有疊山先生弟子在列。
忽必烈為了取得舊宋士大夫階層的支援,讓天下百姓承認他這個皇帝,也不得不重視他。
而如今,文天祥和王應麟已經在大都了,且皆不降元。如果疊山先生肯入大都,那對忽必烈的意義可不是俘獲了一個文人那麼簡單。
可想而知,如果疊山先生願意幫助趙維,會是多大的助力。
趙維眉眼漸亮,“看來,要去武夷山走一趟了。”
......
————————
南劍洲位於福建路中部,與沿海大城福州、泉州等地相比,屬內陸小城。
元朝南侵之後,改福建行省設南劍路,其實也只是改一個名字罷了。
但是,南劍位於武夷山脈腳下,得靈山庇佑,山川秀美,田園雅緻。加之,理宗朝於此修建武夷精舍以傳播朱子理學,是以天下理學門生皆以此地為源,謂之:紫陽書院。
所以,南劍小城反倒力壓福、泉二州,成了福建文教之所。
此時日上三竿,書院學子不入精舍聽講,反倒成群結隊聚攏於城南一角的古槐之下捧書閒談,似乎在等著什麼人。
南劍城民見此景象也是見怪不怪,皆知學子們等的是何人。
那是在兩年前來到南劍的一個訃算先生,就住在城外山中,每逢初一、十五便於古槐之下起一卦攤兒,卜問吉凶。
卦資不貴,且人極好,無論何人求卦,老先生都不拒絕。遇到真有難處的,不但指點迷津,還時常失瞭解卦錢。
這些學子當然不是來問鬼神的,而是來找先生說經的。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書院裡的學子發現老先生學識極深,對經義的理解比之教諭也不輸半分,且時有驚人之解發人深醒。
所以,從那之後,來此求教的儒生越來越多,以至於老先生來一次也算不了幾卦,掙不得幾個銀錢了。
可那先生依舊不惱,有問必答,彷彿並不在意少掙了銀錢,卻是更讓人敬之三分。
儒生們又等了一會兒,忽見遠處有一舊袍佝僂的身影打著卦幡,蹣跚走來。
眾人無不一喜,齊齊迎之上去,幫老人提幡的提幡,攙扶的攙扶。
老人自是高興,有如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含笑以對。
若非已經改朝換代,且福建各處叛軍四起,倒給人一種太平閒樂的假象。
安頓老人在樹陰處坐下,儒生們恭敬地圍坐一旁。
“出雲先生可來了,若再晚些,我等弟子卻是要尋到家裡去嘍。”
老人自號“出雲”,不知姓什麼,儒生們也只得這麼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