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歷史之中,元朝一共打過兩次日本。
第一次是1274年,也就是六七年前,元朝以朝鮮半島為後方,發兵兩萬五。其中一半高麗人,一半蒙古人,還有少量的女真人和漢人,兵指日本三島。
結果,這場不足三萬人的遠征,顯然低估了日本人的戰力,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事後,忽必烈也不知道怎麼想的,覺得倭人見識了蒙古大軍的強悍,派了個使者過去。
意思是,你地方太小,我也看不上,就是和你打著玩的。只要稱臣,便可免於兵禍。
鎌倉幕府將軍北條時宗也是硬氣,特麼俺們跟大宋學的好好的,都讓你蒙古蠻子給攪和了,你特麼還敢來?
直接把使臣咔嚓了。
忽必烈哪受得了這個氣?把這筆帳給北條時宗記下來了,等收拾了大宋再回頭來收拾你!
於是,在原本的歷史中,1281年,也就是趙宋崖山滅亡的兩年後。忽必烈舉二十萬大軍,再次攻打日本三島。
結果,又打敗了。
而且雪上加霜,還遇到了颱風,二十萬人被俘虜了兩萬,一大半都扔進了海里。
其實,這裡面有日本武士本就善戰的緣故,但更多的還是忽必烈輕敵。
在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甚至沒有考慮後援補給的情況下,想給日本來個一波流。
趙維覺得,現在剛到1281年,元軍還沒開始打日本呢,就算因為大宋逃亡的緣故,二攻日本不成之後還有三攻、四攻,那也是要經過準備的,大宋起碼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喘息。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正因為大宋跑了,歷史的時間線已經全亂了。
元朝二攻日本的時間不是1281年,而是1279年的夏天,也就是大宋從北海道離港之後的一個月。
事情是這樣的,大宋五月初五自澎湖起航,十幾萬人的大遠航不可能不露一點風聲。
這邊剛走,元軍就已經知道大宋北航的訊息。
五月十五,忽必烈便急令在崖山海域休整的張弘範舉大軍追擊。
張弘範因為糧草被蘇劉義劫了,無法整軍,等到六月初才北進。追到日本的時候已經是七月,大宋早走了。
可是,北條時宗可不管那麼多。
這哥們絕對是條漢子,張弘範的水軍不靠岸,北條就令舟船出海迎戰。
而張弘範追了一個月,本就補給不足,無心戀戰,就讓北條給攔在了日本外海。最後退守朝鮮,等帶元帝命令。
這下徹底把忽必烈惹火了,誓要踏平日本,剿滅宋朝餘孽。
於是,張弘範的七萬水軍與南北兩方大軍合兵,計兵卒三十萬,調中書行省、江淮行省銀糧無數,以做軍需。
又徵高麗、北方沿海民船萬艘,做後勤之用。
大舉攻日。
“除了舉數十萬之軍攻到東瀛三島之外......”
謝明沉重講述,“元帝已經為遠洋追擊皇駕開始準備。海洲、泉洲諸船監共招募船工數萬,三年之內要打造千料重艦百艘,以做越洋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