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的一句怒吼,頓時讓大禮堂安靜下來,教授們也懶得搭理李世民這些粉絲們,覺得太掉價了。
他們覺得抬槓辯論這種事,還是交給陳通這種人來做,隨即都氣呼呼的坐下。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陳通身上,直播間中很多人也想知道,陳通怎麼去解釋行業規定呢?
很多人,他都不明白自己的行業為什麼要這麼規定?
因為很多規定那是流傳已久,已經成了一種無法更改的東西,根植於他們心中,你剛來就得這麼學,你要是問帶自己的前輩為什麼要這麼幹?
那前輩們肯定想踹你一腳,覺得就你嗶事多!
貞觀微天等人,就不相信,陳通還能解釋這個?可下一刻,他們就傻眼了。
陳通眼中露著一抹不屑,他就知道李世民的粉絲肯定要幹這個,所以提前早就準備好了,順手就開啟了ppt下一頁。
悠悠的道:
“要說可信度分級,為什麼要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
“那麼我給你舉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
“你們應該都知道,法庭斷案吧?”
“法庭斷案的時候,法官找人舉證,是不是要找目擊證人?”
“而在史料研究過程中,就是類似於法官斷案,對於可信度的判斷!”
“我們當然最好能找到,目擊證人,因為只有他們的話,可信度才是最高的。”
“所以才會出現,史料研究過程中,對於可信度判斷的第1個標準,那就是時間維度!”
“越接近歷史事件發生的時期,這種史料,就越接近目擊證人。”
“而距離歷史事件發生時期越遠,他的可信度就要下降,這就相當於目擊證人,把他的話轉述給了別人,這個訊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會遭到曲意誤解或者缺漏。”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故事,經過了十幾個人傳播之後,還是原來故事嗎?”
“甚至有可能跟最初的故事完全相反。”
“所以,史學界才給了這樣的標準!”
“如果不採用時間維度判斷,你就會發生什麼事兒呢?”
“就比如研究唐朝的歷史,我今天隨便寫一本,亂寫一氣,然後埋在地裡,等到一萬年後,我們的後人發現了。”
“他一看,吆喝,在2021年出土的文物中,竟然對唐朝歷史有著完全不同的見解,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史料,去反駁新舊唐書呢?”
“去反駁唐朝,宋朝的史書呢?”
“畢竟相差也不是很多嗎?才差了一千多年。”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你覺得可笑嗎?合理嗎?”
陳通此話說完,頓時,全場掌聲雷動。
李世民的粉絲當時就愣了,這真的能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