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似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的十分幸福。
愜意的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一天到晚醉生夢死,嫖賭逍遙,有時連播種的時節都忘了。
當時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是一個勤勉的君王,他看到人們樂而忘憂,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把握春光。
但是,杜宇積勞成疾,最終告別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對百姓難以忘懷。他的靈魂化為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啼叫:布穀布穀,布穀布穀(與割麥插禾的方言發音相近),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在漫山遍野,化作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杜鵑啼血終於感動了人們,開始學習他們的好國君杜宇,變得努力勤勉。他們為紀念杜宇,把那小鳥叫作杜鵑鳥,把那鮮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鵑花。
“百里杜鵑千里飄香”。杜鵑花虯枝蒼勁、雍容大度、儀態萬千、風資卓豔、媚俗不染、堆疊雲錦、鮮紅欲滴,被讚譽為花中西施,盛開時鮮紅的花朵緊簇,迎風含笑,給人們以熱鬧奔放和喧騰激勵。
“若要盼得喲,春風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每當春天來臨時,上天嶺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怒放,遠遠望去猶如山林塗了胭脂,因此杜鵑花也謂之“映山紅”,而閔浩然的家鄉把此花又稱作“豔柴紅”。
······
在閔浩然的老宅門前,有一清朝時期牌坊。牌坊以巨型紅石塊裁剪組成,最長石塊達丈餘,此石至今不知採自何方。
牌坊正面雕刻‘風調雨順’四個大字,配有龍鳳雙舞,祥雲隨軒,並以薛仁貴徵西故事為背景雕刻寬幅圖案,兩邊樹立的巨石配以蓮花雲集。背面刻有‘風雨磐基’,兩邊各雕有狂麒麟,綴有光緒年間。所有雕刻採取鏤空手法,戰馬馳騁、旌旗獵獵、人物樣貌栩栩如生。據說雕匠師成之後一生只雕刻兩個牌坊,此為其一,可見雕刻之精細。
聽爺爺說,其祖上是為大地主,與附近一程姓大地主‘鬥富’。閔浩然的祖上在坊間架橋修路,惠及百姓,深得民心,光緒皇帝遊江南時得知便賜以牌坊作典。程姓地主則四處收購土地,終成十里八鄉的一方霸主,後事主國民黨,解放前,看大勢已去便逃至臺灣,其祖居構建佔地之廣、瓦間之多、用材之費至今令人歎為觀止,曾被**徵作糧倉。
爺爺小時候經常以杜鵑花和牌坊典故給閔浩然講祖輩的故事,激勵他做事要勤勉,做人要正直,對人對事要品端行正,方能臻善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