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能蘊含多少資訊,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楚。畢竟從餐具到菜餚,再到用餐禮儀,能解讀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恐怖了。
就拿王嶽和朱厚熜來說,他們出國好些年,卻幾乎沒有正兒八經弄過一次宴會。像王嶽,愣是改了口味,大吃海鮮了。
他也不想的,可問題是他沒辦法啊!
國內的那一套根本沒法搬過來,而且王嶽也相對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脫離士兵,大傢伙都是出海辛苦的。
你無休止享受,讓士兵們苦熬著,這種事情王嶽是幹不出來的。
不過他也一直在為了改善胃口,做著準備。
在埃及修建運河,就趁機在尼羅河三角洲開發稻田,種植水稻。經過了幾年的光景,靠著充足的雨水,肥沃的泥土,實現了畝產兩石的目標!
而水稻的種植面積,也達到了驚人的一百萬畝,其中有一半屬於軍屯。
也就是說,大明的水師將士,普通的商賈學者,從大明出發,到達紅海沿岸,休息補給,他們就能品嚐到香噴噴的米飯。
還不光是大米,王嶽又額外弄了二十萬畝蔬菜基地。
他把中原有的蔬菜都搬了過來,就連美洲的辣椒、土豆、玉米這些,也都悉數引進。
還真別說,朱厚熜的作用總算體現出來,這位皇帝陛下可是種菜好手,他親自部署,就在運河兩岸,大種蔬菜。
除此之外,像什麼油菜啊,甘蔗啊,也都不放過。
運河通了,船隻經過,商貨雲集,那麼多人,還不吃不喝嗎?
提前弄個農業基地,準沒有錯!
種菜這個天賦,可真是骨子裡自帶的。
那些隨著皇帝出海計程車兵,有不少都成了種田能手。產出的糧食蔬菜除了供應軍中之外,還有一大部分能拿出去銷售給當地人。
明軍的舉動都把埃及人看傻了!
他們見過的征服者不少,不管是從北邊來的,還是從東邊來的。哪一個不少搶掠成性,哪一個不是瘋狂掠奪!
歐洲的海盜就不用說了,奧斯曼帝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他們來了,就要徵收什一稅,要進貢糧食和馬匹。
至於發展生產,笑話!
人家可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天性是什麼?是逐水草遷徙!
一處草場啃光了,就去下一處。指望他們發展生產,播種收穫,那是想也不要想!說穿了,他們沒征服一處,就把這一塊的百姓看做草場,肆意收割,如此而已。
但是大明的思路卻迥然不同。
他們不光開墾耕種,而且還很願意教給當地人種田的方法和技能。
在大明看來,當地人填飽了肚子,就不會那麼仇視大明,至少比一群餓著肚子的瘋子要好對付。
而且耕種能帶來更多的產出,有了產出,就可以跟大明本土進行交換。
需要農具不?
有了農具,要不要房子?
有了房子,要不要傢俱?
安了家之後,需不需要娶媳婦,需不需要絲綢,布匹?
就這樣,一個市場就被培育起來了。
至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產出,大明消化起來太容易了,畢竟現在大明的人口早就突破了一個億,而且還在瘋狂增加,沒有半點停頓的跡象。
即便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靠著本土滿足,但僅僅是那麼一點缺口,也是天文數字!
在運河兩岸,除了農場之外,還湧現了不少牧場,養殖的牛羊,一部分供應軍需,一部分則是製成臘肉,運回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