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漕工,前後足足談了三天……王嶽的小本子上記下了超過一萬字,說得喉嚨沙啞,聲音都變了,但是王嶽卻十分滿足,甚至有些驚喜了。
“陛下,其實吧,我們對於普通百姓,真的缺少了解……在富國強兵這一塊,他們絕對比咱們還要迫切呢!”
“是嗎?”朱厚熜撓了撓頭,貌似真的有道理。
不管怎麼改朝換代,孔家都享盡尊榮,士大夫集團,也一直是人上人,哪怕被排斥到了九等人,依舊有許多儒士躋身文官集團,成了大元朝的支柱之一。
最最諷刺的是,這群漢人文官竟然是堅決反對元廷治理黃河水患的一群人,相比之下,元朝宰相,蒙古人脫脫,倒是挺關心民生的。
就拿現在的局面來說,假如大明朝亡國了,不管是東南計程車紳,還是北方的晉商,人家都有辦法,保住榮華富貴。
大不了損失一些族人財產就是了,沒準在新一輪的洗牌之中,還能卡一個更好的位置。
普通百姓呢?
大傢伙根本沒得選擇,不管是興還是亡,他們都是可憐的魚肉,不斷被收割的韭菜。
國家強盛一些,朝廷富裕一些,對他們的壓榨少一點,日子就能輕鬆一些……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直白。
“陛下,其實我甚至覺得咱們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咱們把變法的希望寄託在張璁等臣子身上。臣覺得,其實老百姓要更加可靠!簡單說,就是依靠百姓,信賴百姓,發動百姓,為百姓代言!”
王嶽的這一番高論,得到了朱厚熜的贊同。只不過事情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太難了。
都說依靠百姓,那要如何取信於民?
靠著寥寥幾次的座談嗎?
很顯然,這是不夠的。
王嶽乾脆親自下去走訪,把收集到的情況,去跟普通的漕工驗證,然後瞭解大家的想法,再去調整政策,反反覆覆,不厭其煩。
首先,漕運絕不能說停就停了,要有一個過渡,給大傢伙一點適應的時間。
其次呢,海運和有軌馬車,要同步發展。
漕運不只是南糧北運的問題,更是一條經濟大動脈,是把偌大國土連成一體的重要工程,是這個國家的筋骨血脈。
漕運可以被取代,但是這條經濟命脈不能斷了。
物流,人流,經濟人文往來,必須要保證,甚至還要強化。
軌道馬車要發展起來,日後要優先修建兩京鐵路。
在這些遠景規劃之前,沿途的橋樑,道路,農田水利,各種投入都不能少。
還有,要拿出相當的財政。成立學堂,輔助漕工轉型,尋找到新的生計。
王嶽花了大把的時間,跟漕工交流,前後有三萬多人聽過他的講述,也有幾百人,向王嶽提了建議。
最終王嶽拿出來的方案,綜合了各方看法,詳實細緻,有極具可操作性。
當這一份八萬多字的方案傳到京城之後,內閣諸公全都驚呆了,尤其是張璁,他是徹底服氣了。
師父就是師父!
自己這些年。強推了多少法令?
何曾有一項法令,能細緻到這個地步?
自己最多是跟朝中官吏,跟一些有識之士瞭解情況,何曾像老師這樣,去跟最底層的漕工面對面溝通?
你說這些人什麼都不懂,是一群刁民,跟他們談,都聽他們的,只會壞事。
可事實恰恰相反……王嶽跟漕工交流,很多漕工最擔心的一件事,竟然是朝廷承諾了這麼多,錢從哪裡來?
要不要適當削減一些,又或者,由他們自己想辦法,朝廷只要能幫著解決一些主要的困難就好。
面對百姓的擔憂,王嶽仔細算過了,首先,投資道路橋樑,修建有軌馬車,這是既定方針,就算不廢除漕運,也一樣要做。
而且廢除漕運之後,會使得有軌馬車的專案更加受到青睞,畢竟除此之外,就沒有選擇了。
因此這一部分可以引入商人的力量,預計能籌措八百萬兩以上。
另外隨著漕運廢除,每年維護河道的經費,從朝廷到地方,就有二三百萬兩之多。再有,原本專門設立的河道衙門,還要下面保護河道的兵丁,全部可以裁撤,又能節省幾十萬兩。
還有一項,就是山東,南直隸等地的清丈田畝,這又能極大增加收入,至少是百萬兩計。
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專案,那就是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