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接到了錦衣衛的密報,展開之後,皇帝陛下立刻就瞪圓了眼睛,緊跟著雙手顫抖,渾身哆嗦,把這幫大人嚇得臉都綠了,怎麼回事啊又要送走一位天子不成
正在大家思考要不要叫太醫的時候,朱厚熜終於哈哈大笑,“諸位,錦衣衛急報,在獨山堡一役,殲滅的韃子超過了四千,督師王嶽率領大軍追擊,估計俘斬會超過八千!八千啊!”
竟然比黃錦報告的數字還多。
對於稍微瞭解一點軍務的人都知道,兩軍對攻,生死搏命,還真死不了多少,一多半,甚至九成以上的傷亡,都發生在一方潰敗之後的追擊當中。
如果王嶽在正面斬殺四千,全軍追殺,最終的戰果到達八千,不但不是吹牛皮,反而是低估。
哪怕扣除水分,這一次的勝利,也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會超過應州大捷!
要知道應州大捷也僅僅是打退了韃子,迫使蒙古軍隊幾年之內,沒有襲擾邊境。當然了,如果按照史書上說,只殺了十六個人,那蒙古勇士也太脆弱了一點。
根據估算,應州大捷,斬殺韃子,應該接近萬人。
可估算的萬人,跟實際砍下來上萬顆腦袋,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假如王嶽真的能斬殺近萬,那他的名望一下子就會到達天上。
不但王嶽名震天下,身為皇帝的朱厚熜,更是獲益無窮。
今後誰也不敢說他撿到了皇位,更不敢提什麼過繼孝宗,不然沒資格當皇帝的鬼話……一個皇帝,只要功績足夠,別說以藩王入繼大統,就算殺死了兄弟,囚禁了父皇,依舊是千古一帝!
不服!
不服忍著!
這就是歷史的邏輯,雖然講成王敗寇很庸俗,但事實的確如此。
經此一役,朱厚熜徹底坐穩了龍椅,什麼大禮議啊,什麼老臣集團啊,全都煙消雲散,灰飛煙滅……
很多人都覺得歷史上朱厚熜贏了大禮議……其實不然,他只是表面壓住了老臣集團,實際上卻輸了名分大義。
這也是朱厚熜為什麼要任用嚴嵩,要避居西苑的原因所在,大禮議的內傷不淺,人心難平!
可現在完全不同了,有這麼一場大捷支援,朱厚熜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君臨天下,誰敢質疑天子,立刻啐他一臉,都不帶客氣的。
朱厚熜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小富貴幹得這麼厲害,要不要去給他牽馬啊雖說自己只是想想,但金口玉言,貌似不能開玩笑啊,而且這個功勞,的確值得如此!
皇帝在思索著。更高興的卻是張璁等人!
沒錯,老師的勝利,給朱厚熜帶來的是名正言順,給他們的卻是變法的成功希望。
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邏輯,為什麼要變法
因為舊法有問題,國家弊端叢生,必須改變。很顯然,改變的目的就是變得更好……要是嘴上說變法,實際沒什麼舉動,或者還不如變法之前,如何能說服別人,支援變法
那什麼才是最好的證明呢
四個字:富國強兵!
這四個字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對外用兵的勝利,就是開疆拓土,揚我國威。
王嶽的勝利,對於張璁等變法派來說,絕對是巨大的鼓舞。
王嶽的新軍,和變法派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新軍就是變法派孕育出來的親生兒子……變法主張均田均賦,主張抑制豪強,而新軍的兵源就是均分土地之後的良家子弟。
由這些人取代過去的勳貴武人,組成了新軍的基本盤……另外裝備新式火器,對外積極用兵,甚至提高武人待遇,打破世襲將門,改革軍戶制度,調整財稅體系……這些都是變法派的主張。
透過這些,打造出了一支新軍,而這一支新軍又大獲全勝,還有比這個更能說明問題的嗎
再也沒有更好的佐證了。
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都會站過來,他們再也不是孤軍奮戰,再也不用承受整個士林的壓力,畢竟除了單純的利益追求之外,這個世上,還是不乏高尚的人,過去他們對變法有所懷疑。
可是當鮮活的例子擺在面前,肯定能說服更多的人。
只要支持者足夠多,就不用擔心人亡政息,現在做得一切都有了價值。自己不是盲目的向前衝,而是看到了希望……不知不覺間,眼淚從張璁的眼眶奔湧而出,怎麼也止不住了。
一個年過半百的大學士,淚流滿面的同時,又笑靨如花……這個畫面還真是美到沒朋友!
這時候沒人會笑張璁,君不見另一位大學士賈詠都樂得冒鼻涕泡了。
“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賈詠磕頭作響,“陛下,此戰王大人以薊鎮之力,抗擊強敵,立下如此功勳,著實要重賞!想想開戰之前,又有多少人恥笑獨山堡,又有多少人在戰鬥爆發之後,畏懼敵兵,不敢出戰韃子……倘若整個九邊,都能如王大人和薊鎮兵馬一樣,又豈會允許韃子囂張跋扈!欺凌大明!”
賈詠的聲音越來越高,這傢伙已經亮出了獠牙。
戰爭打完了,該清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