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府。
朱棣率領麾下臣子在這裡休整。
上萬遊俠堵武當山山門的事,他已經得到了訊息。
所以在這個時候,戚繼光請求道:“還請陛下,給大明壯士們一個戰鬥的機會!”
自從劉伯溫戰死,朱棣親自下令徵召全國後,大明無數的愛國志士聯合起來,無畏的踏上了戰場。
而戚繼光所求,就是求朱棣給這些壯士們一次可以毫無顧忌的殺敵機會。
在大明的至強者幾乎是全軍覆沒的現在,為這些普通將士抵禦至強者的威壓已經是不太可能。
所以現在,大明還有另外一條道路,破釜沉舟的做法!
“朕考慮考慮,朕考慮考慮。”
朱棣並沒有立即答應。
他知道戚繼光所求,是將大明的國運散至每一位大明的百姓身上。
在國運的恩賜下,大明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抵禦至強者的威壓。
按照這個方式來說,確實是可以給大明的百姓一個戰鬥的機會,一個殺敵的可能。
但如此一來,其隱患也太大了。
第一,朱棣他自己再也沒有了國運合體的機會。
再加上普通百姓將國運分走後,他連神門後境的實力都無法維持。
到時候,他擔心自己會任人宰割。
第二,分散大明國運其實就與大明國運消散了差不多。如果到時候國運不能立即聚集,亦或許是有人心有異念。
畢竟每一個人都承受了國運,那他的命運說不定會改變,忠臣在那一刻說不定也會變成反賊。到時候那大明,還是會遭遇無休無止的戰亂。
於一個國家來說,國運便是一切。
國運聚合,國家強盛。
國運暗淡或消散,那國家就會動盪。
所以朱棣最大的擔憂,便是國運散而大明亡。
“父皇!”
看到朱棣還在猶豫,一旁的朱高熾立即開口勸說道:“請父皇明鑑,我們需要國內的壯士俠客們為我們分擔壓力。”
“我大明數億子民,只要他們能為國效力,那我大明便不會亡!”
他最怕的是眾叛親離。
但現在,絕大部分大明百姓都眾志成城,決心為國赴死。
他們這些當權者,怎麼能讓百姓們寒心?
“唔...好。”
朱棣若有所悟的點頭。隨即,他下定了決心:“傳我詔令,國運降於我大明所有子民。”
“自此,我大明人人如龍!”
“也希望諸位子民可以忠心報國,為國殺敵!”
“我大明與諸位,共存亡!”
他想通了。在絕境之下大明的百姓都願意為國家赴死,那自己還有什麼資格去質疑,去擔憂自己的子民是否會心懷不軌?
只要大明有一個愛國壯士,那他朱棣就不會讓其失望!
這是一個作為掌權者,一個合格帝王必須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