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注軍,說是蘇意所立,實際上,就是代北雁門一代,原本散亂的戍邊部隊被統合在了一起。
北地那更不多多提——在漢律之中,‘北地騎士’這個群體的待遇,可是‘比山東復’的!
所以嚴格意義上,這三支部隊,都不是被文帝劉恆從無到有所創立,而是把原本就存在,卻沒有整合在一起的武裝力量整編為一軍,正式設為了常備邊防野戰部隊。
而細柳、棘門、霸上三軍,就可以說是文帝劉恆所建立了。
從馬後炮的角度而言,文帝以飛狐軍、句注軍、北地軍三支野戰軍,在漢室北牆東北、北、西北三個方向立起戰略支點,這個總體思想沒有問題。
但在長安附近設立細柳、棘門、霸上三郡,卻是有一些考慮欠妥了。
這三支軍隊的建立,是文帝為了保證長安的安危;但實際上,漢室真正應該保證的,是作為關中門戶的蕭關、函谷關、武關的安危才是。
如果北方匈奴,或關東諸侯攻入關中,那繼續保衛長安,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在景帝一朝的吳楚七國之亂中,叛軍剛打到睢陽,連函谷關的影子都沒見到,關中就已經人心大亂了!
所以,相較於把一半的力量放在邊牆、一半的力量放在長安,倒不如將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函谷關、蕭關這樣的戰略重點上。
倒也不是說長安不重要,亦或是不屬於‘戰略重點’,而是說,關中一但被攻破,長安再怎麼堅固,都已經於事無補了。
就像後世的網路遊戲一樣:兩個門牙沒了,基地的破碎,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劉弘設立藍田大營,幾乎沒有在此屯紮重兵,以備‘長安被圍攻’時用來防禦的打算——長安城北有北營,城南有南營;藍田大營再駐紮一軍,讓這三支部隊互相制衡,就足夠了。
至於藍田大營的主要作用,還是用於關中的冬訓。
或許在如今的長安百姓看來,冬小麥的種植,只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考量;等來年,粟米的收成恢復正常,冬小麥也就不用種了。
但對於劉弘而言,關中今年冬天的冬小麥種植,只是個開始而已。
等過了今年,百姓嚐到種植冬小麥的甜頭之後,冬小麥的推廣就將正式覆蓋整個天下!
而劉弘最終要達成的局面,就是讓整個天下的百姓,都在冬天種植冬小麥,從而變相的讓中原大地的農作物‘一年兩熟’。
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改變漢室的物資匱乏、財富貧瘠的狀況。
最起碼,也要達成關中‘夏種粟米,冬耕宿麥’的局面,才能達到劉弘地基本要求。
這樣一來,關中百姓冬天種植冬小麥,就將成為以後的常態;關中的冬訓,也就需要劃出一個專門的區域了。
思來想去,劉弘最終決定,將往後每年的冬訓地點,與即將成立的‘藍田都尉’大營放在一起,最為合適。
一來,藍田大營將來會有一支常駐野戰軍,這對青壯的軍訓,有肉眼可見的積極作用——榜樣的力量,總是能讓人忍不住效仿。
這二來,就是經濟角度的考量了。
——既然整個關中的冬訓都集中在藍田,那就意味著關中每一個地方的青壯,都要在每年冬天,來到距離長安只七十里的藍田大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冬訓。
既然都到藍田了,那冬訓開始之前、結束之後,青壯們能不去長安轉一轉、看一看,再給家中長親帶些禮物?
而冬訓開始之前的十二月,以及結束之後二月,都是長安最為蕭瑟、貿易最為低迷的時節。
這種情況下,十萬以上的關中各地青年才俊湧入長安,瘋狂消費,無疑更能拉動長安的經濟增長。
——至不濟,也能讓少府的生意好一些不是?
要知道不遠的將來,少府可是要開始售賣高品質食鹽的!
即便是現在,長安城最大的一家‘布行’,也還是一位姓劉的‘商人’名下,一個名為‘少府’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