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即將加冠成人,臨朝親政!
也正是在如此微妙的事件背景下,朝臣百官才出奇的沒有對這種‘破壞功勳壟斷知識’的政策表現出敵對。
——即將親政的皇帝發出政治聲音,但凡是個有腦子的,都不會輕易冒頭。
當然,這其中,恐怕當時的東宮太后呂雉、權勤朝野的呂氏外戚,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挾書律》的廢除,也將讓劉弘收集百家典籍、典故的工作變得輕鬆起來。
或許有些奇怪:有《挾書律》在,百姓不允許私藏書籍,不是更容易合理合法的得到百姓手裡的書籍嗎?
但實際上,華夏民族千百年來的至理名言,永遠都是那一句話——法律之外,不外乎人情。
《挾書律》不被廢除,百姓私藏書籍的舉動,是犯法的!
其懲治力度,更是令人咂舌的天花板級別——族誅!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讓自己‘犯法’,不讓家族被誅滅,那些私自藏有書籍的人,只會將書籍藏得更深。
如果再加上漢室‘賴活著不如好死’‘死也不能連累家族’的普興價值,甚至可能出現有人寧願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有藏書的事情發生!
這也是法律層面上,理論和實際往往會形成的兩個極端。
而對於理論和實際的平衡,智慧的古華夏人已經為我們指明瞭道路。
——堵,不如疏。
就拿《挾書律》來說,不讓百姓私藏書籍,並不能真正阻止百姓藏書,反倒會讓書籍被百姓藏得更深。
反倒是廢除《挾書律》,允許百姓合法持有書籍,才能減緩百姓對書籍的緊張情緒,使書籍典故重見天日,出現那麼一絲流動的可能。
“藏書······”
想到這裡,劉弘已經在腦海當中,思慮起後世所看的記載裡,那些明確被某些人藏在家裡的書籍了。
劉弘不記得在那本書上曾看到過:武帝朝的大忽悠董仲舒,自小‘博覽群書’,家裡應該是有不少藏書的。
琅琊顏家,是孔丘門徒顏回的後代,培養出了武帝大司農顏異這樣,願意低頭做實事的儒家俊傑,家裡的書應該也少不了。
“坊間傳聞,汲氏一族累世為宦,應該也有不少書。”
汲氏,指的自然是如今的奉常丞汲仲家族。
別看汲仲在過去這兩年沒什麼存在感,但在劉弘心中,汲氏一族的重要性,始終沒有降低一絲一毫!
至於其原因······
“嘿嘿~”
“誰讓汲仲的寶貝兒子,是我留給未來儲君的太子少傅呢······”
饒有興致的想象一番未來的事,劉弘的面色,也緩緩凝重起來。
倒不是有什麼人進入宣室,而是劉弘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手中,也同樣有著一本書。
甚至比起廣川董氏、琅琊顏氏、濮陽汲氏、魯地孔氏的藏書加在一起,這個人手中的書,都要來的更為重要!
原因無他:此人手中的,乃是正宗的儒家典故——尚書!
而這人的身份,也在了劉弘的腦海中緩緩浮現。
“濟南,伏生······”
“也不知道老先生藏在牆壁夾層裡的書,有沒有到可以‘起封’的年費?”
“為了去取回《尚書》,朕要不要查一查晁內史的下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