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罷,那斥候又是一拱手,不等秦牧給出答覆,便開口道:“大將軍之令,末將已盡數帶到,若衛尉無他事,末將便告辭。”
見秦牧下意識一拱手,還沒有完全從柴武那一長串命令中換過神,那斥候便果真如其所說那般,頭也不回的離去。
看著斥候瀟灑離去的背影,秦牧卻並沒有顧得上考慮太多,只反覆回味著斥候方才那番話語。
“支援善無······”
“馳援武州······”
··················
長安,未央宮。
與絕大多數朝臣百官想象中所不同,此時的劉弘,並沒有再將大半注意力,放在正緊張進行著的馬邑戰役之上。
一開始,劉弘確實對前線得戰況翹首以盼,恨不得還沒開打,柴武就發回‘已經將敵人全部殲滅’得訊息。
在得知大軍正式進入戰場之後,明明遠在前線以外數千裡之遠的劉弘,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但在經過這段時間的情緒平復之後,劉弘也大概想明白了。
——無論自己再怎麼茶飯不思,廢寢忘食,也終歸不能對最終結果起到哪怕一絲一毫的影響。
說到底,在大軍正式從長安啟程的那一刻開始,劉弘能為此次馬邑戰役做的事,就已經全部完成了。
剩下的事,都有專門的官員會安排妥當。
如糧食輜重、後勤保障,有少府夜以繼日的趕製,而後發往前線。
關中乃至於代、趙之地的協調工作,也有當地官府,以及丞相府配合著處理。
除了極具迷信色彩的‘日夜祈福’,劉弘能為前線將士做的,也就只剩下全然地信任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做出一副對馬邑戰役志在必得,甚至隱隱有些‘不重視’的姿態,實際上也能讓長安朝堂揣揣不安的氛圍稍稍安定下來一些。
想明白這些事之後,劉弘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也就放在了政務之上。
——太陽離了誰,都照樣會轉;只要太陽在轉,皇帝就得跟著轉。
很顯然,一場馬邑戰役,並沒有能讓漢室中央正常的運轉陷入暫停,作為一個勤政得皇帝,劉弘要做的事非常之多。
除了每日日常批覆奏疏、文牘之外,劉弘還要對一些看上去不大不小,實則關乎到中央大全得突發事件,給出一個儘量完美的處置意見。
例如說:關中某縣今年鬧了蝗災,秋收受到了影響,當地官員請求中央免除當地今年的農稅,並撥款賑濟百姓。
乍一聽上去,這不過是再正常不過得天災,貌似也不用請示劉弘,直接按這個請求執行即可。
但作為一個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成熟皇帝,劉弘卻一眼就看出了這個問題的本質。
——稅權,以及財權!
起碼在封建時代,‘稅收是否免除’這種關乎中央的大事,決策權還是必須要把握在皇帝手中的。
如若不然,只怕將來的漢室遍地刺史、州牧,藉著一手‘奉命免稅’,就能上演一出西漢版諸侯割據。
而撥款賑濟,實際上也有許多彎彎繞繞在其中。
——這個縣受災了,是什麼程度的災害?
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受影響?
是否真的到了要撥款救濟的地步?
所以,就有了劉弘給出的這份標準版本批覆。
——開當地縣衙糧倉賑濟災民;派丞相府官吏、御史大夫採風團前去調查,省御衛暗中前往,調查真相;少府備粟米十萬石,隨時準備運往該縣;中尉屬衙派備盜百人前往該縣附近,等候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