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政變,最終被且鞮侯單于交給了大漢奸衛律去查辦。
副使懈大半個使團參與敵國高層政變,作為正使的蘇武自然也沒有逃脫的道理,不出意外的被匈奴軟禁。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那這顯然是一個笑話故事。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被匈奴單于庭流放北海,並被幾次三番拉攏收買的情況下,蘇武守著那杆代表漢天子的三重節旄,愣是為漢守節足足十九年!
在這十九年當中,蘇武幾乎全都在後世貝爾加湖一帶的‘北海’渡過,經歷了不下數十次的威逼利誘。
但最終,蘇武還是昂首挺胸的,在漢昭帝六年(前81年)春,帶著那根只剩下光禿禿一根竹竿的天子節,回答了長安。
蘇武牧羊的故事,更是在後世成為了初中課本的必備內容,為後世所稱頌。
而另一個故事,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線,同樣發生在漢室和匈奴之間。
故事的主人公,是飛將軍李廣的嫡長孫:漢騎都尉李陵。
在蘇武懈使團出使匈奴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所部五千丹陽弓騎,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討伐匈奴!
而此戰,也是李陵第一次隨軍出征。
在這次戰爭中,李陵不甘心為李廣利大軍運輸後勤輜重,武帝豬爺便以‘馬匹不足’為由,阻止李陵出征。
最終,拗不過李陵哀求的武帝爺,只能允許李陵獨自領兵,深入敵後,並派前伏波將軍路博德為李陵大軍的接應部隊。
李陵自持才高,不願做李廣利的後勤部隊,那路博德作為前任伏波將軍,又如何甘心為初出茅廬的李陵做後援?
就這樣,李陵大軍的敗亡,埋下了一顆關鍵性的種子。
之後,李陵便不顧路博德‘等明年開春在出徵’的勸說,執拗的在入冬前深入敵後,最終被匈奴單于庭本部大軍全面包圍。
而在陷入包圍圈之時,‘騎’都尉李陵麾下的五千丹陽弓騎,全都是徒步作戰·····
不得不承認:李陵才高氣傲,自然是有他的資本——以五千‘步兵’被匈奴單于庭本部八萬精騎層層包圍,李陵依舊率軍五千,射殺了一萬五千以上的匈奴騎兵!
為了圍剿李陵所部的五千漢卒,匈奴單于庭至少損失了四萬以上的青壯勇士!
但無奈雙方兵力差距太大,匈奴正處於‘必須答應漢室一次’的關鍵時期,對於李陵所部的圍剿幾乎是傾全國之力。
反觀漢室這邊,主將李廣利與李陵之祖父李廣本就不是一個陣營,李陵出征前又拒絕為李廣利押送後勤輜重,得罪了李廣利。
而作為後援部隊的路博德,自然也對這麼一個毛頭小子,對自己這個前任伏波將軍的狂傲感到惱怒。
各方面原因綜合之下,李陵所部成為了孤軍深入,沒有救援、接應的孤軍。
五千步兵組成的孤軍,在草原被單于庭八萬騎兵包圍,其結果,顯然是註定的。
最終,李陵所部將士射光了將近五十萬支箭矢,最後彈盡糧絕,被徹底包圍在一處山谷之下。
如果故事到這裡,以李陵‘誓死不降’,多拉幾個敵人墊背為結束,那根據李陵的戰功,李氏一門得封個千戶左右的徹侯之位,幾乎是板上釘釘。
哪怕李陵最終和霸王一樣,在奮力廝殺之後拔劍自刎,也必然能成就千古佳話。
但故事的轉折點,也恰恰出現在了這裡。
——李陵,投降了。
非但投降匈奴,李陵還在後來成為了匈奴的右校王,實打實的貴族!
甚至於在匈奴期間,李陵還曾代表匈奴單于庭前往北海,勸說被羈押流放的蘇武也和自己一樣歸附匈奴!
就這樣,李陵奮戰數十日,憑無馬弓騎五千,殺敵數以萬計,最終卻落得個‘漢奸’之名。
反觀漢使蘇武,對於漢室幾乎稱得上是毫無功勳、貢獻,但只憑守節這一項,就成為了骨氣、漢節的代名詞,最終回到長安,官至九卿(典屬國,今之典客)。
這兩個故事放在後世,或許會引發一定的爭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