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僕陳濞將御輦駛回未央宮,沒過一會兒,劉弘便換好了衣服,出現在了未央宮西北角的作室門。
未央宮位於長安城西南角,西、南兩面宮牆都緊貼城牆,東牆外是尚冠裡和武庫,北牆外,則是西起直城門,東至霸城門,將長安城攔腰分為南北兩半的藁(gǎo街。
而未央宮內部,實際上也和長安城,以及絕大多是中國古代城池一樣,採用橫街豎陌的道路格局規劃。
未央宮北牆兩道門,分別是稍靠西的作室門,以及稍靠東的司馬門。
作室門的由來,是因為宮門內,便是位於未央宮西北角的少府作室;而司馬門外,正是大名鼎鼎的未央宮北闕!
東牆之上唯一門,乃名東闕門,門外是尚冠街,將緊鄰未央宮東宮牆的武庫和尚冠裡南北隔開。
這三個門,算是較為人所熟知,也經常有人進出的宮門。
但實際上,除了北牆的作室門、司馬門,以及東牆的東闕門外,長安城西、南兩面宮牆,也同樣有三道宮門。
——位於南牆,同時包含宮牆、城牆職責的西安門;位於西牆,也同樣宮、城兩用的章城門,以及只做宮門,宮門外數十步卻堵著長安城牆的盧口門。
未央宮內的二街三陌,也同樣是從這六道宮門延伸而來。
北面的作室門、司馬門向南延伸出道路,西面的盧口門、冬面的東闕門又直線相連,在未央宮北半部,形成了一個‘艹’字形道路。
在這個‘艹’字的左上角,便是少府作室,以及平日裡辦公的官署;
正上方的缺口,遍佈著石渠閣、鴛鸞殿、暴室,以及椒房殿為主體的合歡殿、飛翔殿等皇后專屬宮殿群;
右上角,則是金馬殿、蘭林殿、鳳凰殿等后妃宮殿群,以及位於未央宮東北角的鐘室。
劉弘剛來到這個位面時,正式被鍾室為原主駕崩所敲擊的鐘鳴聲所喚醒。
‘艹’字的下半段,左下角是一片碩大的廣場,右下角是宣明殿、廣明殿,正下方,則是未央宮前殿,以及隔水相望的玉堂殿。
玉堂殿,便是張嫣還沒被劉弘‘發現時’,被軟禁的宮殿。
通常情況下,朝中百官公卿無論是入宮參加朝會,還是被劉弘單獨召見,亦或是要拜見劉弘,都要從‘艹’字右邊那一豎的最上端,即司馬門入宮。
沿著右邊那一橫往南走上數百步,走到那一豎和橫交錯的位置,往左稍走數十步,便到溫室殿、宣室殿、清涼殿組成的未央宮前殿了。
作室門、司馬門、盧口門、東闕門所組成的道路,在未央宮北半部分呈現出‘艹’字,剩下的章城門和西安門,則在未央宮南半部分形成了一個粗矮的‘7’字形。
這個‘7’字西起章城門,大約向東延伸至北闕正南方向的位置,而後直角轉南,直抵西安門。
在這個‘7’字上方,便是未央宮前殿;左下方,是供給、儲蓄整個未央宮用水的滄池;右面,則是專門負責飼養馬匹、停放御輦的未央廄。
一‘艹’,一‘7’,便是未央宮內所有的道路組成。
乍一聽上去,似乎只是幾條平常的道路,但作為封建時代俊國主意巔峰代表——漢室的政治文化中心,未央宮內的每一條道路,都有著十分明確的職責。
南面的西安門宮、城兩用,聽上去是皇帝從皇宮裡直接出城的最佳選項,但實際上,但凡是個有身份的人,便不大可能見過西安門。
蓋因為從西安門進入未央宮,最多五十步,便會到達未央廄。
所以與其說,西安門是未央宮直接通往城外的通道,倒不如說,西安門是專門留給未央廄,用來輸送、運出馬匹,以及運入飼料、運出糞便的。
畢竟未央宮是皇宮,亂糟糟的馬群、散落一地的乾草、臭味熏天的糞便,顯然都不太方便從司馬門送進來或運出去。
西安門如此,同處‘7’字形道路另一側的章城門也不例外。
——原本的歷史上,在武帝豬爺興建建章宮,從此開始‘不住在城裡,改住城外’之前,章城門,一直都是少府的專用通道。
蓋因為從章城門西出長安,再走不遠,便是漢室皇家苑林:上林苑。
雖然少府在未央宮內有作室、有官署,但未央宮顯然容不下漢室最為龐大、最為臃腫的行政部門,掌管著劉漢皇帝所有財富的少府。
所以未央宮內的少府作坊,實際上只進行一些相對情節、簡易,且沒有噪音的生產活動,如紡織布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