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漢室而言,這樣的狀況,卻是層出不窮···
——就說漢室鼎立之後,高皇帝劉邦御駕親征的平城戰役,光是劉邦率領的車步大軍,就達到了三十二萬人之眾!
歷史上的武帝年間,衛霍兩位天之驕子逝世之後,貳師將軍李廣利與匈奴的中小規模碰撞,也是動輒十萬人以上。
即便是在歷史上的同一時期,文帝劉恆在幾年後發動的漢匈河南戰役,也讓漢室投入了至少二十萬人以上。
從這些數字來看,劉弘派四十五十萬部隊,去打一場大機率獲勝的圍殲戰,也並沒有什麼誇張的地方。
——高皇帝劉邦親率大軍三十二萬,可是落得了個白登之圍的下場!
至於貳師將軍在漢匈戰爭中損耗的十萬、十萬,又十萬的漢軍將士,那更是數都數不清楚。
而如今漢室幾乎沒有騎兵力量,又想要憑藉步兵叢集包圍敵軍,並造成一定殺傷,那四十萬人以上的投入,自然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理了。
四十萬善戰之卒,此時的漢室,還是能很輕鬆的湊出來。
光是一個羽林校尉,在經過徵召關中良家子,並以羽林將士為骨幹擴編,就能在基本不影響戰鬥力的前提下,湊出十萬人以上!
虎賁校尉亦是同理。
毫不誇張的說,只要劉弘能保障物資調配,光是長安城方圓百里的範圍,漢室湊出三十萬人的部隊是一點壓力都沒有。
但問題的關鍵,還是在物資。
無論後世的現代戰爭,還是此時的冷兵器戰爭,打的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戰鬥力、兵力,而是雙方的綜合國力。
就拿此次馬邑戰役來說,若單說兵力,漢室咬咬牙,湊出百萬雄師簡直就跟玩兒一樣!
但湊出來是一回事兒,給軍士配備足夠的武器軍械,發放足夠的軍糧;戰後進行獎賞、撫卹,就又是一會事兒了。
就此,劉弘已經讓少府按‘四十萬大軍,一百萬民夫部隊’為參考,拿出了戰役預算。
得出的結果,可謂是觸目驚心···
一百四十萬人,光是糧食,每個月就要粟米近三百萬石、牛羊肉食上萬頭!
再算上糧食運送途中的消耗、軍械物資的補充···
少府給出的預算是:馬邑戰役,漢室每個月就要砸進去近二十萬萬錢!
按照漢室此時的狀況,馬邑戰役打響一百二十天之後,少府就將破產;如果半年還不能結束,則國庫也將被搬空!
而這個計算,還沒有把少府破產後,糧食保護價崩潰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戰後中央撫卹、賞賜工作無法進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計算在內。
可以這麼說:從長安調兵前往馬邑的第一天開始,到第四十五天,漢室中央在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從糧食保護價上得到的收益,就將全部砸進去。
從第六十天開始,少府就將開始透支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基本盤。
從這個角度上而言,此次的馬邑戰役,幾乎會讓漢室賭上大半國運!
一旦戰役失利,或四個月以內無法結束戰役,甚至只是沒能對匈奴造成原計劃中的打擊,漢室就將元氣大傷!
即便是在糧食保護價政策兜底之下,漢室也將在起碼十年之內,無力開啟任何一場參戰人數五萬人以上的戰役。
“還是有點心急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劉弘出現了自穿越以來,第一次為自己的舉動而後悔的感覺。
倒也不是說劉弘不敢打,或是不想打,而是這個時間點,對漢室著實算不上太友好。
如果沒有這一場戰役,漢室再安穩發育兩到三年,光一個糧食保護價政策,就足以使得漢室的中央財政,完全進入健康的內迴圈。
再加上鹽鐵、商稅等金融措施,從三年後開始,漢室就很可能達成‘每年都能拿出五十萬萬錢打一場仗,而絲毫不影響內部發展’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