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武看來,當聽到‘需要三十萬士卒’這個訊息之後,眼前這位酷愛用資料說話,精通算術之道的小祖宗,必然會對這場戰役持有遲疑態度。
在此次戰役可能需要的花費,最終擺上這位小祖宗的御案之後,此次‘馬邑戰役’很有可能,就會胎死腹中。
——開什麼玩笑?
這位可是能想出踢開糧商,以政府的身份下場做糧食壟斷生意,去賺每石粟米五錢利潤的老財迷!
而這次戰役,最低最低的耗費也是在五十萬萬錢以上!
按照少府如今‘每石粟米盈利五錢’來計算,為了湊齊這場戰役的軍費,少府至少要賣出十萬萬石粟米。
十萬萬石粟米···
去年整個關中的粟米產出,也才不過三萬萬石···
在具體的說出此次戰役的基本準備要求後,柴武心中已經篤定:馬邑戰役,大機率打不起來了。
對於柴武面帶遺憾,甚至隱隱有些如喪考批的神情,劉弘可謂是一無所知。
此時的劉弘,已經取代了方才柴武所在的位置,站在了堪輿前數尺的位置,俯瞰起平鋪在地上的堪輿來。
根據柴武方才的敘述,漢室對於此次馬邑戰役的大致安排,也被劉弘在腦海中勾踐起來。
——南邊的馬邑、北面的武周塞,加上東西兩面的山林、澗崖,將匈奴十萬騎兵圍困在內。
由於戰場過於狹小,匈奴人最多能在同一時間出動兩萬騎兵。
東西兩個方向不用漢室去管,直接交給天險就可以;但南北方向的馬邑、武州塞,則都需要駐紮重兵,以避免匈奴人衝出包圍圈。
出於以防萬一的考慮,為了保證匈奴不會在意外攻破馬邑之後,繼續引兵南下,兵鋒踏過趙長城,就還需要在馬邑以南的趙長城一線佈置第二道防線。
而這兩個方向共計三個防線,純粹出於包圍、防守目的的軍隊,就需要漢室砸二十萬進去!
砸進去這二十萬,才能保證包圍圈‘大機率不會被衝破’,至於對匈奴人造成打擊,還需要大幾萬,甚至柴武所說那般的‘十萬步卒’,針對包圍圈內的匈奴騎兵進行掃蕩。
而漢室這邊,從接到韓王部的訊息,開始調兵遣將開始,到韓王部跨過馬邑,再到匈奴人跨過武州塞,漢室又重奪武州塞,形成包圍圈,就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
包圍圈形成,匈奴人必然會嘗試向北攻打武州塞,以重回草原;失敗之後,又極有可能破釜沉舟,全力攻打馬邑。
甚至有可能,會兩頭同時進行!
如果幸運的話,武州塞和馬邑都守住了防線,匈奴人身心俱疲,糧草輜重吃得差不多,就又是一個月。
再算上之後的縮小包圍圈、分割剿滅,又是個把月。
就這樣,三個月的時間,三十萬戰鬥編制、百萬人級別的民夫徵召,漢室就如雪崩般花掉五十萬萬錢,戰果卻充滿未知。
——馬邑武州塞一帶東面的山林,並非是絕對意義上‘絕對不能透過’的天險!
雖然山林間遍佈蛇蠍虎狼,也多有暗坑險崖,但也並非完全沒有生存的可能性。
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匈奴人大機率會選擇進入山林,拼著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折損代價,從深山老林裡繞回草原!
所以,即便戰況與漢室的預想一致,包圍圈形成,且沒被攻破,依舊不大可能做到‘全殲來犯之敵’。
頂天了去,也就是重創來犯的匈奴諸部,讓他們過幾年慘淡日子,好換得漢室過幾年安生日子。
從這個戰果而言,一場針對匈奴有生力量‘重創’的戰役,花費五十萬萬錢以上,是劉弘不太能接受的。
頂天了去,劉弘也最多隻能拿出今年,少府憑藉糧食保護價政策賺到的十五萬萬錢,以及收上來的十來萬萬錢口賦。
這就意味著:馬邑之戰,漢室最多隻能投入十五萬人左右的兵力,並取得預想的戰果。
包括重創來犯之敵,緩解漢室未來幾年的北牆防守壓力;重新掌握雁北地區的實際掌控權以保證漢室儘快在雁門地區開始蓄養馬匹,為將來騎兵部隊的建設做準備,等等這一系列的戰略目標。
那麼接下來,劉弘就需要在儘量不影響戰略實施難度的前提下,將柴武‘三十萬人’的戰員預案,直接折半。
而這,恰恰就是一位穿越者發揮自己‘特長’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