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兩、高後八銖,其含銅量都還算不錯;雖然這麼做,會讓政府遭受一定的損失,但相較於百姓,無疑是國家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一些。
更何況如今天下本就缺銅,為了儘量把銅收集起來,儘快鑄成五銖錢行用,也只能由國家承擔這個損失。
至於三銖錢,則有意無意的被劉弘忽略。
——就連百姓,都已經將三銖錢歸為‘莢錢’的範疇了!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假幣就假幣吧,能不能別用衛生紙徒手畫個rmb出來,就說這是一張紅票子?
造假,也得像一點吧?
聽聞劉弘所言,張蒼卻笑著搖了搖頭:“陛下所為,雖負百姓之重,然亦有不周之處。”
略有些心虛的指出劉弘地‘思慮不周’,張蒼便再問道:“如此,百姓便可憑寡銅之錢八銖,於官府易多銅之錢五銖。”
“若民復融五銖,得銅鑄八銖,復至官府易五銖,該當若何?”
“如此,於五銖、八銖、半兩同行何異?”
張蒼的思慮,自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劉弘地腦海之中。
就像後世,‘得’國的福利系統,將整個國家一點點推向衰亡一樣的道理。
最開始,得國推出扶立系統:為保障貧困者的基本生活,政府撥轉向款,給予貧困者補助。
而後,為了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官僚貪腐的狀況,得國便將這個扶立政策,交到了第三方機構手上負責。
一開始,得國百姓確實得到了許多好處,貧困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貧窮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時候,那個負責該項政策的機構,卻開始慌了。
——如果沒有窮人了,我們還怎麼替政府工作,還怎麼賺錢?
出於這個考慮,這個機構開始挖起了國家的牆角。
——沒有窮人?
那就製造窮人?
讓一個人變得富有或許很難,但讓一個人變窮,哪怕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也不是什麼難事。
——小夥子,你上班一個月賺多少錢?
——五千?
——別幹了~你不上班,國家也會給你發四千五!
——就少五百塊錢,還不用上班,多好?
“若臣所料無錯,陛下欲行此錢,乃欲廢秦半兩、漢三銖、八銖等錢?”
張蒼看得明白:劉弘拿出的五銖錢,其銅、鉛比例,最起碼也是五五!
甚至很有可能是六四!
如此高的含銅量,使得鑄造這種錢幣,從而獲取利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秦半兩錢,銅錢比例也不過四六!
太祖三銖錢那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有一枚完全有鉛鑄造成的三銖錢出現,也絲毫不奇怪!
能在十枚三銖錢裡,熔鍊出三銖重的純銅,都得謝上蒼保佑···
呂后下令鑄造的八銖錢,雖然比劉邦的三銖錢稍微良心一點,但也就是銅錢三比七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