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59章 滎陽之戰(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59章 滎陽之戰(一) (1 / 4)

在中原的紛紛擾擾之中,漢高後九年秋,也逐漸臨近尾聲。

秋收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秸稈與草木的清新氣息,也逐漸消失在田野之間,消失在這一年最後的酷暑之中。

對於天下百姓而言,此刻,算是一年當中最舒坦的日子。

天氣不冷,不需要為家中炭木憂心;秋收剛過,米缸中也不會缺糧。

辛苦勞作一年的農戶,也終於得以在這秋末歲終之際稍鬆口氣,安心在家中老樹下靠坐下來,看著兒孫在院內追逐嬉戲,以緩解這一年以來的辛勞,和憔悴。

受戰火影響,今年漢室絕大多數地方的收成都不太好;按照往年的經驗,接下來的一年,大多數人家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甚至外出做活以貼補家用。

但若要說,居然有人在這秋收後不過月餘的時間點捱餓,那絕對算得上匪夷所思。

——即便是後世的打工人,月初也能硬氣幾天呢!

秋收剛過就捱餓,這跟後世打工人工資剛發,就當場破產沒有任何區別!

但恰恰就是如此匪夷所思的狀況,在此時此刻,真真切切的降臨在了一夥將近二十餘萬人的龐大隊伍身上。

秋九月丙戌(二十三),齊王劉則、朱虛侯劉章,及劉將閭等悼惠諸子為首的齊地叛軍,正式抵達卞水東岸!

渡過卞水,向西不到二十里,就是齊軍此行的最終目標:滎陽。

滎陽以北三十里,則是齊軍二十餘萬人心心念念,恨不得扎進去胡吃海塞一通的敖倉。

與身處熱武器時代的後世所不同,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對於戰爭走向,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戰國末期,天下七分,除秦之外,趙、齊、楚皆有同樣不俗的綜合國力。

但為什麼是秦統一天下,而不是趙,齊,亦或是荊楚呢?

尤其是趙國,同樣幅員遼闊,兵精將勇;甚至單從戰鬥力而言,絲毫不亞於秦國!

商君變法,或許是秦國強盛的因素;鄭國渠的開通,也確實為秦國提供了足夠充分的後勤物質保障。

但秦最大的優勢,並非是法度之強,也不是堅實的物質基礎,而是地形!

在關東列國合縱前一次次撞得頭破血流之後,秦為何還能在短短几年後再度東出,而絲毫不受影響?

即便是在連橫齊國之後,秦國帶著齊這個小受,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關東五國,為何不擔心失敗呢?

答案,就藏在秦國的基本盤:關中。

關中四面環山、繞水,盡為天險!

東有函谷,南有武關;西靠高遠,北臨河西——這樣的情況下,佔據關中的秦國,幾乎在列國中立於不敗之地。

與後世自詡世界警察,卻永遠不擔心會玩兒脫的鷹國一樣——無論秦國在關東遭受多麼巨大的失敗,戰火都永遠會被函谷關阻攔在關東。

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趙俘四十餘萬,引得關東列國頓起同仇敵愾之心;在列國合力之下,秦國將長平戰役的勝利果實盡皆吐出,卻並沒有因此而亡國。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道函谷關,將關東五國上百萬兵馬,攔在了關外。

而同樣兵力強盛的趙國,卻始終無法施展開手腳,坐擁國土數千裡,終沒能滅得一國。

其原因,多山少地或許是其一,但趙國最主要的戰略窘境,還是為後世多數人所認同的那句:趙者,自古處四戰之地···

東臨齊、燕,南接韓、魏;西鄰秦,北,更是直接面對草原異族。

無論趙國想要往哪個方向擴張,都會陷入顧此失彼的閉環之中——攻燕,秦可能會背刺;攻秦,燕可能會背刺。

趙國最尷尬的時候,就連長城外的匈奴人,都一度成為趙國期望中的‘助力’。

自長平一戰起,直到趙相郭開怨殺李牧,不過數十年間,秦國更兵臨趙都邯鄲不下五指之數!

反觀秦國,卻是穩坐關中,攢下一點糧草就東出,糧食吃完就退回函谷;種兩年田,又捲土重來。

光秦趙之對比,便足矣說明在此時的戰爭中,地形地勢,對於戰爭走向具有多大的影響。

而作為天下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針’,滎陽敖倉一線的地形地勢,自也是極其講究。

在此時,防守方最喜歡的駐守地形,無疑是背靠山,面靠水。

準確的說,是佔據高地,居高臨下,並有河水維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