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王太子,劉啟就算有八十個膽子,也不敢做出‘怒殺他國王太子’的過分舉措。
再者說,等劉恆做了梁王,劉啟就是梁王太子了。
如果不出意外,劉啟這輩子,幾乎不會有同吳王太子劉賢下棋的機會。
至於《削藩策》,則和《許民弛山澤令》一樣,也必然不再會出現。
同樣的道理:不會有任何一個穿越者皇帝,會做出如此莽撞,價效比如此低下的舉措。
——與其逼反,倒不如瓦解!
推恩不就完了嗎?
諸侯王坐擁數郡之國土民眾,卻幾乎什麼都不用做,在這娛樂手段匱乏的時代,能做的,不就是瘋狂造人嗎?
看看現在的各家諸侯,但凡成年的,那個沒有十個八個兒子?
就拿齊國來說,在劉肥受封之時,作擁七十三城。
如果當時有推恩策,齊國那七十三城,被封給了劉肥十三個兒子,如今的齊國能有多大?
——哪怕是嫡系,恐怕也不過十數城!
誠然,在遇到‘密謀篡位’這種遠大事業面前,這一家子兄弟很有可能會合夥;但若是時間久了呢?
都不用隔幾代,就說二十年之後,今天的漢家諸侯,可還是曾經那個自家兄弟?
別鬧了~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話是沒錯,但如果是堂兄弟,甚至世兄弟呢?
但凡腦子正常的諸侯王,都不會相信一個出了三服的遠方親戚,掌著屁大點地方,卻揚言要‘馬踏長安’的提議。
所以對於劉弘而言,關東諸侯的最終歸宿,已經很明顯了:推恩。
諸侯王死,諸子皆裂本國土以王之!
相較於《削藩策》的粗暴,以及明顯站不住腳的‘家國大義’,推恩無疑更加溫和,也更容易為天下所接受。
相較於國土被收回中央,諸侯們肯定更希望自己百年之後,國土還掌握在兒子(們)手中。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肉要爛在鍋裡。
且相較於《削藩策》所必然會帶來的阻力,推恩,反倒可以讓諸侯王們無暇對抗。
試想一下:一個身為諸侯王之子,卻因庶出而什麼都得不到,等父親死後,只能得到一筆錢財,就要被掃地出門的王子,突然聽到可以裂土為王,會是什麼反應?
只怕彈冠相慶都不為過!!!
那倘若這個時候,身為諸侯王的父親,卻對這個事表示反對?
父子結仇可能不至於,但王子們找老孃們哭訴一番,然後這幫王妃再猛揪諸侯王耳朵,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妾侍奉大王終生,幸生得一子,大忘卻厚此薄彼至此,只以妾之粗鄙,而輕妾與大王所生之子邪?’
——劉弘都能猜到那些諸侯王的妃子們,在知曉推恩策後,會說出怎樣的話了···
對於此策可能引發的輿論分歧,劉弘甚至有一個十分完美的例子,來證明其正確性。
——如今尚提兵關外,為禍關東的齊悼惠王諸子!
要知道這幫二貨,可就是因為劉弘沒有‘遍封悼惠諸子’,才決定起兵反叛的!
只要今後,有哪個睿智敢站出來,對推恩之事比比歪歪,劉弘就可以把這個血淋淋的例子扔出來:齊悼惠王諸子之所以會起兵作亂,那就是因為沒有推恩吶!
如果悼惠王諸子皆為王,還會有如此親者痛,仇者快的悲劇發生嗎?
劉氏宗親,至於如此自相殘殺嗎?
天下蒼生黎庶,至於遭受戰火荼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