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41章 惠帝親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41章 惠帝親子 (2 / 4)

“賊子詐言代王起兵作亂,朕自不吝御駕親征,以證代王清名。”

“然賊子更枉逆太祖高皇帝遺德,言朕非惠帝親子;先皇非惠帝親子;朕之手足昆季,常山、淮陽、梁王,及先常山王、淮陽王,皆非惠帝親子!”

“此誠是可忍···”

說著,劉弘狠狠一拍面前石磚:“孰不可忍也!”

此話一出,方才還充斥著紅色光芒的北闕,頓時鴉雀無聲。

北闕之下,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朝臣百官,無一不深深低下頭顱,只當自己什麼都沒聽到,甚至自己不存在!

這,倒是在劉弘意料之中。

歸根結底,漢室再如何全民皆兵,再如何至剛至武,此時雲集於闕下的,也不過是從土裡刨食的底層百姓而已。

對於他們而言,天大的事,也比不過田事、農事。

撇開這一點不說,這種類似‘皇帝是不是先皇血脈’的問題,也不是底層百姓膽敢言及的。

——在此時,議論天家之事,可還是重罪!

一個不小心,就是一頂‘妖言惑眾’‘誹謗君上’的大帽扣下來,動輒死一戶口本!

別說議論皇帝了,就算是針對國政發表看法,都可能被扣上一個‘妄議國政’的帽子。

在歷史上,這種狀況是在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繼位多年之後,以‘百姓無知,以言治罪,恐加朕之不德’為由,方被移出漢律。

自那以後,農民伯伯幹活幹累了、不爽了,抬頭罵兩句狗皇帝、賊老天,也開始不再被官府治罪。

到了武帝一朝,已身披開疆拓土之功的豬爺,在遊獵上林苑時,不小心踩壞了農民伯伯的莊稼,更是被那位無官無爵的老伯伯,輪著几杖追了好幾條街!

待那位老伯伯因沒能追上‘不懂事’的皇帝劉徹,將此事捅到京兆尹,彈劾天子‘違法亂紀’之時,即便是脾性急躁,且貴為天子的豬爺,也只能是老老實實低下頭,跟那位老爺爺道歉,並從少府拿出糧米數石,以賠償損失。

——就這,劉徹還躲不過被那位老伯吐槽一句‘糟蹋糧食’!

作為兩漢,乃至於整個華夏曆史上數一數二的聖君,漢文帝劉恆的仁德,往往就體現在這一樁樁、一件件掌權者不會太在意,百姓卻能得到極大利好的小事之上。

而‘除誹謗妖言令’,便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件。

現在,‘誹謗妖言罪’還存在於漢律條例之內,百姓光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就不會對這種涉及天家的敏感話題發表言論。

百姓都不敢,朝臣百官就更不敢了。

——即便是歷史上,文帝頒佈‘除誹謗妖言令’後,對於天傢俬密,朝臣也仍舊不在‘可自由發表言論’的範疇之內!

文帝廢黜誹謗妖言罪時說得很清楚:百姓無知失言,無知者無過!

漢文帝在‘無知者無過’這一點上的堅持,也不單單體現在‘某人說了錯話’一事上。

歷史上自文帝之後,直至王莽絕西漢國祚這一段時間內,漢室司法判決中出現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不教而誅,謂之虐!

此言出處,乃《荀子·富國》一篇:不教而誅之,謂之虐;教而不化,誅之,謂之王道。

非但荀子認同這個觀點,整個華夏,在那遙遠的時代,都對此觀點高度認同。

華夏隱晦內斂的文化底蘊,註定無論何事,都要披上一層‘仁義’的外衣;而在遙遠的西元前,仁義不單單是皮,還是歷代君王真切的追求。

就連征討外族,華夏君王都要‘先試圖教育感化’,感化不了,再以王道征討。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鏚舞,有苗乃服。

《韓非子?五蠹篇》中記載的這則傳說,便是古華夏‘先教後誅’之價值最直觀的體現。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