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被代王劉恆調走,南下關中的代北邊防駐軍,幾乎是原封不動的留在了代地!
更讓劉信感到寢食難安的,是即將迎接自己的,正是當朝衛尉丞,材官校尉,天子心腹:秦牧!
到此刻,劉信已全然沒有了‘藉機擴土’的遠大志向;反倒是這個曾經的想法,讓劉信感到心亂如麻,深恐被人發現···
便是在這樣忐忑不安之中,劉信親自率領的燕軍,來到了代北邊牆防禦重地:馬城。
馬城,位於後世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北方向;在歷史上,這裡還曾發生過一件著名的事件:馬邑之謀。
公元前133年,感覺國家已經足夠強大的武帝爺,正愁於如何開啟漢匈決戰,一位著名的商人,找到了當朝大行王恢府上,提出了一個十分具有可行性的的建議。
——以走私之名,吸引匈奴單于進入馬邑,漢室則在馬邑周圍,以及北方的武周塞一線設伏,進行一次針對匈奴單于的誘殲戰!
最終,武帝接受了這個方案,並將方案的提出者王恢任命為主將,設下了馬邑之圍。
只不過,由於武州塞一線的‘演技’太差,提前撤走了所有的民眾,導致匈奴單于軍臣感覺到異常,而最終失敗。
即便如此,馬邑之謀也成為了漢匈大決戰的開端,為中原大地重掌戰略權,迎接‘一漢當五胡’的高光時代起了開端。
光從歷史上的馬邑之謀中,誘敵深入至漢匈邊牆之馬邑,且形成巨大包圍圈全殲單于大軍的方案,最終得到漢室朝堂的認可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馬邑與向北數十里的武周塞所組成的這片區域,起碼從地形上,符合設伏地點的要求——看上去很‘安全’。
所以準確的說,馬城並非是通俗意義上的‘重鎮’,而是一座暴露於長城之外的小鎮。
至於劉信為何要在進入代地之後,首先趕到馬邑,除了馬邑所在地,位處燕代邊界以西不遠之外,便是衛尉丞秦牧的交代。
光這一點,便足矣讓劉信得知秦牧的來意,以及真正的狀況。
迎接自己的是秦牧,這就意味著代北防務,實際上已經掌控在秦牧之手;而秦牧的所在地,又將這種可能性,從‘或許’轉變為了‘必然。
——除非巡查邊防,否則,不會有任何人願意到長城之外的馬邑走一遭!
尤其是秦牧這樣生居高位,且前途遠大的將領,更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在馬邑。
這就讓劉信感到陷入了疑惑之中。
——代王既然舉兵,那作為當今心腹的秦牧,自然應當是被殺祭器才對!
即便是外界傳聞的‘被流邊衛戍’,也不應該變成由秦牧主掌代北防務。
這···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帶著這樣的疑惑,劉信和隨行的數百衛士,緩緩進入到了馬邑之中。
與劉信所料相差無多——作為邊地城池,馬邑從上到下,無一不透露出‘邊地’氣息。
明顯年代久遠,卻在反覆整修之後屹立不倒的破舊城牆;街道上行走著的軍卒,以及明顯出身軍卒家庭,腰間繫劍、背上挎弓的‘民眾’,以及冷清的市集。
就連劉信堂堂一介諸侯王的到來,都沒能讓這座城池的氛圍轉變稍許;看著劉信的王駕,街道上的民眾只是出於本能的將道路讓出,待等王駕經過,又自然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事務當中。
對於馬邑城的百姓而言,只有一件事,足夠讓他們將注意力投入進去:戰爭!
位於長城之外的馬邑城,作為漢室伸向草原的前哨站,其民眾組成十分單一:軍卒,軍卒親屬,以及寥寥無幾的行商。
須得一提的是:在漢室,從軍士卒並非如後世那般,絕對與親人分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