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只有御駕親征這一條路!
思路這個東西就是這樣,只要有了破局的點子,後續部分都會靈思泉湧的自動補上。
既然要御駕親征了,那也不能百出去一趟,徒耗糧草軍費吧?
兩路叛軍,起碼得收拾掉一支。
關東方向,已經有三道防線了不說,灌嬰的立場還十分曖昧,前往關東,且先不說能不能穩住局面,反倒有可能出現意外。
往北抵擋代王大軍,那就是一箭雙鵰了。
——代王大軍非要太尉去抵擋?
咋?朕這逼格還不夠?
親征蕭關,非但可以讓劉弘逃離長安這個囚籠,還可以讓周勃無法如願以償的領軍出征;陳平的兩面齊下,頓時被斷一臂——還是慣用手那邊!
而且北出蕭關,還有一點好處——相較於桀驁不馴的悼惠王諸子,以及前年牆頭草灌嬰,無疑是代王劉恆更容易收拾一些。
更何況···
“也不知道再回長安之時,朕的左相是個什麼表情啊~”
經過半年的博弈角力,劉弘和陳週一黨的鬥爭,最終還是發展到瞭如今這一步。
劉弘也已完全喪失了耐心,想要一舉掃清陳平、周勃為首的反對勢力,以更快的開展漢室國力的發展工作。
所以,劉弘再次用了故智,決定讓沒死的劉啟假裝死亡,並書信遙控代王劉恆起兵反叛,將計就計,從而將陳平周勃的叛賊面目,直接揭露在天下人面前。
這個計劃,可謂是劉弘對陳平那以漢室國運為棋盤,歷時數月所佈置的大局,所做出的最好的回應了。
※※※※※※※※※※※
御駕親征。針對陳平的佈局,劉弘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反應。
早在劉章挾齊王劉則之名,聯合悼惠王諸子於關東起兵,從函谷關的方向進逼關中之時,劉弘就隱約感覺到了哪裡不對。
——劉章好端端的,為什麼要突然叛亂?
要說歷史上有前科的那幾人,如劉遂等人叛亂,劉弘還能將其理解為歷史被矯正。
但在歷史上,無論是絕嗣的齊王劉則,亦或是如今身無官爵,在劉則絕嗣之後繼承王位的齊文王劉將閭,乃至於最終成為漢城陽王的劉章,都從未光明正大的反叛漢室——即便是在吳楚之亂當中,二人也沒加入到叛軍行列。
如果劉弘只是個土著天子,那或許還不會察覺到哪裡不對;但作為對歷史洞悉至極的穿越者,劉弘很容易從悼惠王諸子的叛亂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結果,完全是因為劉弘的到來,從而引發的蝴蝶效應。
那劉弘的到來,究竟改變了歷史的哪一部分?
無非就是代王劉恆沒能登基為帝,以及陳平周勃沒能成為扶保大臣,反倒是成了居心叵測的皇帝敵對勢力。
沿著這個思路分析,事實就很明顯了:劉章乃至於所有悼惠王諸子的叛亂,都是身陷絕境的丞相陳平所鼓譟。
後來劉弘無奈譴灌嬰率軍出征,阻止關東的叛軍,而後周勃上躥下跳,無所不用其極的想出徵,則徹底肯定了劉弘的猜想。
直到代王太子,歷史上大仁與民的景帝劉啟在未央宮中遇刺一事,將劉弘腦海中破碎的線索一點點連到了一起。
——陳平,是想從外部著手,靠著槍桿子挽回敗局!
後世一位偉人曾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
從這個角度上而言,陳平的選擇可謂十分準確——在如今的狀況下,陳平唯一能取勝的手段,有且只有掌握槍桿子。
不得不說,陳平這一手釜底抽薪,讓劉弘感到頗為棘手。
在京將領可堪一用者就那幾個,還基本都是陳平一黨得人;劉弘又年幼在位,對這種關乎國運的大事,實在沒有啟用青年將領的能量。
換做任何一個人在劉弘位置上,最終都只剩下一個選擇:起復故太尉周勃,許其率軍出蕭關,阻擋要來關中向劉弘要交代的代王大軍。
但最終,劉弘拼接對歷史的深刻認知,得到了破局的放法——御駕親征!
陳平所圖者,無非就是鼓動諸侯從關中北、東兩個方向進逼關中,使得劉弘只能被迫選擇陳平一黨的將領率中央軍出關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