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誅呂之事中,酈商被周勃挾持,逼得曲周侯世子酈寄不得不欺騙呂祿,將呂祿手中的虎符交到劉揭手中,方使周勃得以順利進入北營,喊出那句‘呂氏右坦,劉氏左袒’。
但在時局穩定之後,輿論卻出現一種非常詭異的聲音:曲周侯世子寄,賣友求榮,簡直不當人子!
按道理來講,酈寄作為呂祿的至交好友,確實應該堅定地站在呂祿這邊;按此時的道德觀,即便呂祿是壞人,酈寄也不應該‘大義滅親’。
對此,酈商即便是早有預料,也是徒之奈何——早在齊王劉襄入長安,卻因為一句可笑的‘駟鈞,惡人也’,就與皇位失之交臂時,酈商就已經明白:除了從一開始就堅定站在陳平、周勃這邊的功侯外,沒有人能從誅呂之事中撈到便宜!
不過緊接著,輿論就因為未央宮傳出來的一句‘風聞’,而迎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傳言皇帝劉弘聽說這件事之後,隨口對身邊的宦官說了一句:寄父遭虜,因孝而失義,其雖略輸私德,然大節不失!
劉弘一句話,輿論的倒向瞬間反轉:酈寄面臨父親和朋友之間二選其一的艱苦抉擇,最終選擇保全父親安危而出賣朋友,可謂大行不顧細謹!
這件事,也從酈寄‘賣友求榮’的證據,華麗轉變為酈寄‘至純至孝’的佐證。
反觀這件事中的另一個主角:周勃,則是徹底淪為丑角——太尉明知酈寄孝順,還要以酈商老將軍的性命,去逼迫酈寄做出賣朋友的事,簡直是道德敗壞,腳底流膿,良心大大的壞掉了!
直到輿論風向轉變,酈商才終於安下心來,但因憂慮而躺上病榻的酈商,卻再也沒有爬起來···
酈商很明白,如果真要著實酈寄賣友求榮,那曲周侯世家,幾乎沒有可能再走入漢室官場——漢室,對於官員最基本的三項要求:偉岸英俊的相貌,毋庸置疑的軍功,以及,完美無缺的道德!
·
·
·
PS:歷史上,酈寄因為在諸呂之亂中出賣好友呂祿,確實曾蒙受巨大的道德汙點;實際上無論是文帝萬年,張蒼於黃龍事件之後被罷相,亦或是景帝朝申屠嘉在‘高廟牆垣’事件後氣死,這兩次丞相出缺,酈寄都是備選人中最符合要求的:年紀夠大,資歷夠老,地位也有,徹侯之位也滿足。
無論是比起關內侯申屠嘉,還是位列三公,身為御史大夫,卻能被內史晁錯馴養成應聲蟲的開封候陶青,酈寄都更具備衝擊丞相大位的競爭力。
但一句‘賣友求榮之輩’的評價,讓酈寄連續兩次與丞相大位失之交臂,雖然說不上抑鬱而終,但要說酈寄死而瞑目,也是不大可能的。
這一章還有些東西要說一下,免得大家誤會。
蕭何確實是被劉邦評為‘首功’,其食邑也是位列開國功侯之最;但是從文中,大家不難發現,蕭何食邑萬戶,但曹參卻比蕭何還要再多上六百三十戶,張良的食邑也同樣達到了萬戶。
那這是不是說明,蕭何‘食邑最高’的說法不準確,或者說蕭何‘食邑萬戶’是不準確的呢?
這個問題,作者君一開始也同樣很疑惑,遂百般查閱資料文獻,終於在一篇西安大學的碩士畢業論文當中,找到了答案。
實際上,這並不矛盾,蕭何確實食邑萬戶,與張良相同,並且‘食邑數’比曹參少;但這並不表明,蕭何的‘食邑’比曹參少、和張良相同。
問題的關鍵所在,就在於西漢徹侯的‘食邑’,並不是固定的‘每一戶多少錢’。
《史記》中關於‘戶稅百二十錢’的說法,很容易讓歷史研究者因此進入這樣一個誤區:每戶人家一百二十錢,就是徹侯固定的收入。
按照佐吏查閱到的文獻,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徹侯食邑,其實質是將這戶農戶原本應該繳納給國家的農稅,轉而上繳到徹侯的‘侯相’之手,最終進入這位徹侯口袋裡,成為封國產出。
而《史記》之所以有“戶百二十錢”的記載,是因為按照司馬遷時的長安糧價:石四十錢,以及武帝朝大多數農戶有田三十畝,按當時三十比一的農稅稅率,從而使得每戶人家的農稅,恰好就是三石糧食(平均畝產三石),共一百二十錢。
實際上,農戶無論是上繳給國家的農稅,或是上繳給徹侯的‘租稅’,都不是按固定數值,而是按比例以及農稅稅率,將收成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上繳。
例如漢初,百姓普遍有一百畝田,得糧三百石,稅率十五稅一,那糧稅就是二十石粟米;具體摺合多少錢,還要看當時的糧價。
而蕭何的‘萬戶’比起張良的‘萬戶’,以及曹參的‘萬六百三十戶’,最大的差距就在於:封地。
蕭何的封地:酇縣,位於今湖北谷城縣固封山附近,毗鄰漢水,稱得上‘膏肓之地’,就是說,蕭何的一萬戶農戶所耕作的土地產出,絕對不止漢初粟米平均畝產:三石。
而張良的封土留縣,位於今山東省微山縣附近,曹參的封土則位於今山西臨汾市,雖然都說不上荒涼,但肯定沒法跟毗鄰漢水的酇縣相提並論。
也就是說,蕭何‘食邑’最高,指的並不是‘食邑數’最多,而是指每年能從封國得到的錢最多。
放在現代舉個例子:蕭何在東北黑土地得到一百畝地,張良在內地得到一百畝地,曹參在內地得到一百一十畝,這種情況下,說蕭何‘食邑最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
關於文中,西漢徹侯個人的食邑,簡單交代一下。
陳平本食邑5000戶,書中因為誅呂之亂加封1200戶,所以現食邑6200戶。
周勃本食邑8100戶,原本的歷史上,因為誅呂之功加封1900戶,共10000戶;書中周勃失去了‘首倡之功’,只加封1000戶,所以現食邑9100戶。
灌嬰本食邑5000戶,歷史上因為誅呂之事,以及文帝劉恆挑撥離間之意,加封3000戶,共8000戶;書中主角選擇挑撥陳、週二人,所以只給灌嬰加封1000戶,共6000戶。
酈商本食邑5100戶,因為世子酈寄的‘功勞’,加封500戶,故書中為56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