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道理來講,張敖後嗣一王二侯,可謂是公侯中地位最高的一家了。
但在呂后身死,誅呂被屠戮殆盡之後,魯王張偃、樂昌侯張壽、信都侯張侈三人,均被陳平、周勃等誅呂大臣們歸類為‘呂氏亂命之王’,而被廢黜。
對於劉弘過去這段時間的遭遇,田叔心中大概有數:在陳平、周勃二人手下僥倖逃生,並能做到如今這個地步,光從一個皇帝的角度,從政治手腕、政治智慧的角度而言,劉弘起碼已經達到了合格線以上。
但田叔想不明白,劉弘明明手上奇缺人手,甚至到了讓劉不疑一人擔任兩個九卿位置的地步,都視那三位母族叔伯為無物?
或許這三人不一定有多麼出眾的能力,但劉弘現在最缺的,可不就是叔伯這種可信可靠的人嗎?
無論是出於對故主張敖的感恩,還是為了對劉弘的忠誠,田叔都覺得,自己應該提醒一下劉弘:有三位可堪一用的叔伯,被陛下忽視了啊···
不說促成這三人出仕,或被劉弘引為肱骨,最起碼,也要讓張敖尚在世的嫡子張偃成為侯爵,繼承宣平侯一脈的宗祠,給先人供養血食香火吧?
心中大概盤算一番,田叔覺得,對於三個幾乎可完全信任,且能力未必會差的母族親戚,劉弘應該是會欣然接受的——即便不考慮現實因素,劉弘也大機率會為了標榜自己‘孝順’,而復封自己的外祖父之後嗣,即宣平侯一系。
更何況‘那’件事···
也需要以‘恩封宣平武侯之後嗣’,來試探出劉弘地態度!
·
·
·
PS:1.關於趙王張敖被貶為宣平侯這一事件,歷史考據界公認其真相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至於原因,是因為《史記》對於該事件的記載,實在是生動到了讓人不敢相信的地步。
根據《史記》記載,貫高的供詞說:之所以要刺殺劉邦,是因為劉邦途徑趙國時,張敖對劉邦恭敬無比,而劉邦對張敖卻是百般苛責,就差沒指著鼻子罵!
然後,作為張敖門客的貫高等人忍不住,就遙人兒準備刺殺劉邦了···
更怪異的是,這幫人刺殺劉邦這件事,最終還沒實施?
非但沒實施,還在貫高的‘仇家’手上落下了把柄,告到了劉邦那裡?
好傢伙,佐吏都不敢這麼寫···
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也十分可疑: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叛亂,被奪去諸侯王之位。
《史記》關於此事的記載,大概提煉出來就是:公元前198年,趙王張耳薨,太子張敖襲王爵,緊接著迎娶魯元公主;魯元公主剛嫁過去,劉邦馬上就去了一趟趙國,恰恰在這途中就發生了貫高刺殺事件;然後劉邦折返長安,剛到長安沒幾天,貫高‘謀逆’一事就被踢爆,劉邦召張敖入長安,然後貫高據理力爭,堅稱這件事和張敖沒關係,然後劉邦感動於貫高的忠義,赦免了貫高的死罪,並‘從輕’處置了張敖——廢王為侯;貫高得知張敖性命無憂,便坦然自殺···
從張耳死,到張敖娶妻、帶妻子回趙國、劉邦去趙國、回長安、張敖被舉報、負罪入京、貫高被審訊、被赦免、張敖被貶為侯,這一連串事件,居然通通都在公元前198年一年之內完成了!
更微妙的是:在張敖被剝奪趙王王位短短一年之後,漢室剩下的五位異姓諸侯王中,除長沙王外,剩下四個相繼謀反,並被劉邦鎮壓,剝奪封國···
透過現象看本質,佐吏個人的看法中,這件事的真相應該是這樣:劉邦為了和項羽對抗,才畫大餅封異姓諸侯王——例如:我封你為楚王,但楚國現在在項羽手裡,你去打吧,打下來就是你的。
等項羽烏江自刎,漢室建立之後,劉邦又將掃除異姓諸侯王提上了日程,第一個便拿身處北方邊境的燕王臧荼開刀。
燕國收回,緊隨其後的自然就是趙國了——漢室的北方邊界,最大的兩個諸侯國就是燕趙。
這件事,劉邦決定稍微緩一緩,畢竟短時間內弄死兩個邊地諸侯王不太好,所以等到了張耳亡故;新王張敖大概也明白了劉邦的意思,所以透過迎娶魯元公主來表達自己的善意,隨後兩人演了這麼一場政治秀,張敖保住性命,也得了個安慰獎:徹侯;劉邦則順理成章的收回趙國。
燕趙收回,北方邊牆就只剩下一個韓國了,劉邦又緩了兩年,就放風出去,說韓王信意圖謀反,想故技重施;結果韓王信不識相,果斷倒向匈奴人,就導致了那次著名的戰役——劉邦御駕親征,匈奴單于冒頓出頭為韓王信做主,劉邦順勢開啟了第一次漢匈大戰,陷入白登之圍。
到韓王信兵敗身亡,劉邦已經將北方邊牆的燕、趙、韓都收回中央手中,並得到了冒頓‘以長城為界限,互不侵擾’的承諾,邊疆就算是初步平穩了;劉邦便轉過頭,開始大刀闊斧得的剪除家門口的梁國,以及關東的淮南、楚等異姓諸侯國,並在公元前196年之內全部完成。
從劉邦死於公元前195年來看,也不排除劉邦在征討韓王信時,自知時日無多,所以想畢其功於一役,給太子劉盈留下相對平穩的戰略格局,故‘上頭’追殺韓王信,從而陷入白登之圍的可能性。
2.宣平侯張敖死後,子張信襲爵,死於公元前188年,無嗣,國除。
而西漢的徹侯繼承,是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所以張信為張敖嫡長子這一點,其可能性高達九成九。
剩下零點一成的可能性,也被魯王張偃的身份否定:張偃被封為魯王,是因為呂后念及其乃魯元公主之子;而魯元公主作為張敖的正妻,所生者必然是嫡子。
在張偃是嫡子的情況下,張信不可能是以‘庶長子’的身份承襲宣平侯爵;且漢室爵位,也是不允許庶子繼承的,所以張信百分百是張敖嫡長子,而張偃為嫡次子。
至於剩下兩位張壽和張侈,則被史書與張偃一同記錄:呂后念在張偃是長女魯元公主之子,故將其封為魯王;又將宣平侯的剩下兩個庶子封為徹侯···
透過以上資料可以得出,張敖有二嫡、二庶,共四子,是經得起考究的。
書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