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歷史研究者普遍認為,吳王劉濞發動叛亂,主要原因是景帝劉啟為太子時,一棋盤將劉濞的愛子——吳王太子拍死,但劉弘依舊不怎麼信任代頃王劉喜這一脈。
——把你兒子拍死了,你就要反?
天家威權何在?
說好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再者說了,劉喜的長子劉濞,此時已經是吳王,劉弘要用,也只能將劉喜的次子劉廣封為諸侯王。
不過,真要讓這倆兄弟分別在關東、邊牆稱王,那劉弘可就真沒什麼安心日子過了。
——歷史上,吳王劉濞發動吳楚之變,最終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匈奴人,在整個叛亂過程中袖手旁觀,從頭到尾沒有插手。
基於此,景帝劉啟才能騰出手來,將所有的精力、軍隊和物資集中在梁都睢陽一線,全力對抗由劉濞為首的吳楚叛軍。
如果劉弘真讓劉廣成為燕王或趙王,那將來,萬一劉濞還是如歷史上那般反了,劉廣再來一出養寇自重,甚至是引匈奴人入關,劉弘可就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兩線作戰,歷來都是兵家大忌!
而對劉濞這一世究竟會不會反,劉弘持八成的懷疑——堂堂一介諸侯王,能因為兒子被弄死這麼點事兒,就決定起兵對抗中央?
劉弘覺得,除非劉濞是憤青,不然,這種可能性近乎不存在;景帝一棋盤拍死劉濞的兒子,頂多就是吳楚之亂的導火索,或者說,讓劉濞多些底氣的緣由而已。
對成為皇帝,劉濞恐怕早在諸呂之亂髮生之後,就已是飢渴難耐了——歷史上,對劉恆登基為帝,關東諸侯就沒幾個服氣的!
這樣一來,劉邦的二兄劉喜一脈,被劉弘全部排除。
劉邦的四弟,歷史上的楚元王劉交,劉弘倒滿是敬佩。
這位歷史上的楚元王,作為劉太公的幼子,卻絲毫沒有因此而驕縱。
根據史料記載,劉交不止在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其文學方面的造詣,也是令人瞠目結舌!
相傳劉交年輕時,就尤喜讀書,為人多才多藝,胸有大志。
秦時,曾與魯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門徒——浮丘伯門下學習《詩經》;直到始皇帝禁止民間私學,並焚燬百家經典,劉交才回到了沛縣老家。
而當時與劉交一同學習《詩經》的同學中,就出了一個大佬巨擘——魯申公,申培!
這位魯申公最大的文學成就,就是開創了《詩經》中的一個派系——魯詩派。
同學這麼給力,劉交也不逞多讓——為《詩經》作傳注,在歷史上號稱《元王詩》,同樣開創了一個新的《詩經》派別。
在歷史上,劉交的封國楚國,成為了當時《詩》學學術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這位楚王對兒子得培養,也是下了大功夫——都不用說別的,光是劉交的幾個兒子前後接力,在西漢前半段硬生生形成‘宗正者,必楚元王血脈’的潛規則,就足以說明問題。
對劉交費心費力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劉弘自是不願意放過。
無論是劉交的次子劉郢客,三子劉禮,四子劉富,都是曾在歷史上擔任過九卿,並證明過其能力的人物。
即便出於抑制楚王一系的勢力,不能封劉交之子為王,劉交這幾個兒子,劉弘也大可以用為朝臣——再不濟,也可以拉一個過來,如歷史上一般做宗正卿,給劉不疑分分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