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時代的發展,往往首先體現在戰爭之上;戰車為王的時代,已經臨近黃昏了···
漢高祖七年,韓王信暗結匈奴,意圖叛亂;太祖高皇帝劉邦大怒,御駕親征,親自率領大軍三十二萬,欲於匈奴決戰!
戰役開始階段,劉邦親自率領的漢軍從銅輥(今山西沁縣)之戰起連戰連捷,士氣愈發高漲,不過旬月,便將韓王信所率之叛軍擊潰;旋即高歌猛進,直逼樓煩(今山西寧武)。
而戰役的轉折點,也自此開始:劉邦所率的先鋒,以笨重的漢室戰車叢集所組成;抵達樓煩之後,劉邦不聽從前哨探軍劉敬的勸阻,輕敵冒進,緊追‘逃亡’的匈奴部隊,直到大同平城。
然後,就是那次著名的‘白登之圍’了——見劉邦所率的先頭部隊,與漢室大軍相距甚遠,詐逃誘敵的匈奴單于冒頓下令:收網!
機動靈活的匈奴騎兵叢集猛然回頭,利用超強的機動性反覆拉扯,將漢室戰車叢集風箏的欲仙欲死;劉邦無奈的下令部隊戰略收縮,退至白登山之上,坐視匈奴騎兵叢集包圍白登山。
時值寒冬,又地處北方,與大軍失去聯絡劉邦所部,在白登山上飢寒交迫長達七天七夜之久;這七天,直接導致此次漢匈戰役史上著名的‘王對王’,讓漢室軍隊足足折損將近一萬五千名戰員!
——陣亡者不過數百,其餘都是凍死凍傷,因此落下殘疾計程車卒!
這,便是西漢史上最著名,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心心念念,不惜一切代價,要為此向匈奴人血債血償的羞辱性戰役——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的結果,以樊噲、周勃所率大軍趕到戰場,將包圍白登山的匈奴冒頓單于反包圍,匈奴騎兵叢集突圍,藉助高機動性成功撤退而告終。
但這一戰的慘痛教訓,卻深深刻在了漢人的骨子裡,血液中。
在那場戰役中存活下來的軍卒,不知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遺憾於沒能在有生之年,見到匈奴人為當年的罪行付出代價;更不知有多少人,在彌留將亡之際,緊緊握著兒女的手,絕望的交代一句:王師北逐匈奴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白登之圍,是漢初幾代人心中磨滅不去的痛!
而對漢室軍方而言,白登之圍帶來的最大教訓,便是——戰車已是昨日黃花,自此開始,騎兵為王!
·
·
·
PS:史記記載,白登之圍最終是以陳平獻計劉邦,重金賄賂單于寵愛的閼(yān)氏(zhī),讓這個女人勸冒頓單于撤兵為結束;但從考據的角度來講,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一。冒頓單于,一個曾在草原霸主東胡部當牛做馬,妻兒皆獻給東胡王,最後能為了單于大位弒父奪位,然後帶著匈奴部落砍翻霸主東胡,一統草原的猛人,是否真的會聽一個‘寵妻’的勸說,放棄俘獲甚至斬殺中原帝王,然後進駐中原的機會?
二。史記記載,陳平想出這個計劃,是在肉眼看到單于與這個愛妻步行於山下,覺得他們很恩愛之後,才生出的計謀;那冒頓真的會託大到在戰場上,在陳平一個50來歲的老頭肉眼可見的距離,跟愛妻約會?大黃弩的射程,無疑比陳平的有效視力距離遠得多。
三。既然是漢方重金賄賂,那戰爭的結論應該就是‘漢方求和’,漢室就是戰敗方;但歷史上白登之圍後,漢室並沒有撤退,而是乘勝追擊,將燕、趙一代的親匈勢力如韓王信等一掃而空;冒頓單于卻狼狽的逃出長城,之後更是遣使至長安,說下那句‘長城之外,單于治之;長城之內,漢天子治之’;這戰略格局,與漢室戰敗方的身份是否矛盾?
綜上所述,這是條假新聞。
史記所記載的白登之圍,其大體脈絡準確,但細節上存在司馬遷私人YY的因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