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何廣粟絕望的傾訴,本欲以此作為改良版‘許民弛山澤’令開端的劉弘,頓時默然不語。
西漢初年,天下凋零,百姓十不存一;人口基數底下,國家的稅收達不到標準,國家財政不足以維持龐大的官僚系統,就導致中央對地方的掌控能力遲遲無法提高。
為了提高稅收,改善國家財政狀況,劉邦簡單直接的下令:女子年滿十五必須嫁人,否則就要罰款!
這個規定,自然使得百姓為了逃避高昂的‘晚婚罰款’而早早結婚,然後在這個毫無避孕措施的時代瘋狂生孩子。
有了不斷出生的孩子,國家人口基數激增,稅收增長,國家財政得以改善,但百姓家庭負擔卻越來越重,家中的百畝良田,更是經過一代代分家,而變成武帝朝時的‘一夫五口治三十畝田’。
——就那三十畝田,還是大多數人家可望而不可及的遠大目標!
在後世研究西漢歷史時,這個政策就讓劉弘糾結不已:不鼓勵生育,國家就要貧窮,鼓勵了,百姓又要越來越窮,究竟如何是好?
但現在,親自來到這個時代,成為皇帝之後,劉弘才發現:鼓勵生育對百姓的傷害,還遠不止於此!
像何廣粟這種田畝較少,每年種出的糧食只夠維持生活的家庭,根本沒有財力去支撐家中的女兒嫁人!
沒錢置辦嫁妝,那就只能認罰,乖乖繳納官府的罰款;原本為了鼓勵百姓早婚早育,而設定的罰款,就這樣成為了進一步加重百姓負擔的大山。
甚至於那些原本有能力攢下錢財,等以後給女兒嫁人用的家庭,所擠出來的微薄錢財,都得用來繳納罰款。
“唉···難吶···”
暗自哀嘆著,劉弘便頓覺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些。
歸根結底,這個狀況之所以出現,還是因為整個國家處於一個貧窮的現狀。
鼓勵生育與否,其實就是一道選擇題:究竟是讓國家窮,還是百姓窮。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的選擇是明智的:只有國家先富裕起來,才能帶領國民走向富強;可若是百姓富裕了,那國家就可能陷入混亂。
但對於身為後世人,具有跨越兩千多年廣闊視野的劉弘而言,這件事還有第三種選項。
——為什麼要做選擇題?
小孩子才做選擇題,成年人都要!
在劉弘看來,國家的富裕跟百姓的富足根本不衝突。
為什麼非要透過壓榨百姓,來達到使國家富裕的目的呢?
這也是封建統治者的侷限性: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應該是稅收。
但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有志青年,劉弘非常明白:如果一個政權建立在農稅之上,那這個政權就永遠擺脫不了貧窮。
國家財政的最佳來源,還是商稅!
當然,以商稅作為國家財政來源,需要足夠發的商業,以及規模龐大的手工業,這都需要足夠堅實的農業基礎支撐。
所以,劉弘接下來需要做的事就很明確了:種田。
提高糧食產量,提高可耕地面積,保證百姓能吃飽肚子,能從田埂抬起頭,基礎時間,在種田之餘從事手工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