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將天下私人持有的書籍典故盡數燒燬,史稱‘焚書’。
不過,並不是說經過秦朝之後,全天下就沒有書了。
始皇嬴政在焚書前下令,收集其餘六國史書,以及百家經典,藏於皇家檔案室之中。
到了秦末,劉邦先項羽一步進入咸陽宮,旋即被咸陽宮的奢貴華麗所傾倒,整日醉生夢死,沉迷於酒色之中。
這時,劉邦手下得兄弟們當中,唯有一人保持了清醒的頭腦,認識到劉邦根本無法得到咸陽城,所以將秦皇家檔案室中的大部分藏書取走,載上了馬車,準備隨時運走。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項羽大軍圍逼咸陽,劉邦從雲巔掉落,並在僥倖躲過鴻門宴之後,灰頭土臉爬出咸陽城。
秦皇家檔案室的書籍,也被劉邦手下那個不懂享受的小弟順利搬走。
那個只知道‘偷’竹簡的書呆子,長相一般,濃眉大眼。
他姓蕭,名何。
劉邦退出關中,項羽大軍進入咸陽,怒焚咸陽宮,大火連綿三月而不止。
天下所有人都以為,華夏最後的思想精華,被項羽一把大火付之一炬。
但蕭何卻將取走的書籍儲存的極其完好,並在漢開國之後,將那些典故書籍,以及咸陽宮廢墟中取出的書籍殘卷,一同放置到了未央宮中的石渠閣內。
饒是如此,民間流動的先賢思想、經典卻也因始皇帝+戰火的雙重圍剿而驟減,十不存一。
而民間僅存的那幾片殘卷中,最受執政者廣泛認同的,就是管仲的《管子》。
《管子·小匡》雲:士農工商四名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
在此時,天下人的普遍觀念中,國家的階級,便是管子所說的那樣,分別按士人,農民,工匠,商賈這四個階級,次序排列。
士人,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讀書人,不過天下本就沒剩下多少書,僅存的那部分又被持有者視為傳家之寶,概不外傳;所以與其說,此時的‘士人’階級是文人,倒不如說是‘武夫’。
舊貴族在戰火中盡皆凋零,新的豪強還沒又長出牙,就被劉邦的‘陵邑’制度拔掉了齒根,貴族階級,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樊噲那樣的屠狗之輩。
農民,則是自夏朝開始,便是國家之血脈,政權之根本,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農業是任何封建政權的命脈。
工匠,其本質依舊無法脫離‘農’的範疇——透過勞動獲得收穫,再加上此時儒家勢微,那句‘奇淫巧技’顯得無比乏力,所以其地位並不低。
工之所以排在農之後,則是因為工匠做出的東西需要售賣···
光是因為‘售賣’這個環節,工匠就不可避免的與‘商’沾上了關係,從而排在了農之後;光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此時的價值觀有多麼鄙視商人了。
——西漢初,商人的社會地位遠低於農民,甚至低於善弄‘奇淫巧技’的工匠,只比身處奴隸階級的‘城旦舂’高那麼一丟丟。
漢初,天下凋零,‘無為而治’的黃老學在蕭何、曹參等巨頭的影響下,逐漸成為了第一顯學,同時也是執政學派。
黃老學派,此時還不是後世那個整天想著羽化登仙的‘道’教,而是勤勞踏實的實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