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冬十一月二十九,大將軍灌嬰班師回朝。
新任太僕,博陽壯陳濞親駕御輦,劉弘安坐輦車之內,朝中百官隨行,在長安外五里的一處空曠地,等候凱旋而歸的灌嬰,以及灌嬰帶走的五千北軍精銳。
北軍,因為其拱衛長安的職責特殊性,編制嚴重超標,麾下共計七校尉,總兵力多達一萬四千餘人。
所以,在決定暗中聯絡諸侯,誅殺諸呂之後,周勃首先讓齊王劉襄率軍奔襲長安。
其目的,當然不是迎劉襄大軍入長安;而是逼迫當時掌控南北軍的呂祿、呂產,將南北軍派出去平亂。
這樣,就可以減弱呂氏手中掌握的兵力,為誅滅呂氏創造契機。
可讓周勃沒想到的是,呂祿、呂產沒上當,並沒有將南北兩軍全部派出,而是令南軍全部留守長安,將北軍七校尉中的長水、屯騎兩校尉,總計近五千人交到灌嬰手中,令灌嬰前往滎陽,阻擋齊王劉襄的反叛大軍。
無奈之下,周勃只能換了個planB,使計逼迫儷寄,去呂祿身邊騙得北軍兵符,隨後上演了那出著名的‘劉氏左袒’事件。
灌嬰作為勳臣中的代表人物,當然知道周勃等人的計劃,也明白自己此行的任務:爭取到齊王劉襄的支援,以及···
阻止齊王大軍!
從最開始,勳臣集團就沒考慮過讓劉襄到長安;之所以暗中聯絡劉襄,只是想讓呂氏分心,並將長安的兵力派出去而已。
灌嬰手中不過兩個校尉部,總人數不過五千餘人,又如何抵擋得住劉襄的十數萬大軍?
所以,灌嬰在從長安前往滎陽的路途中,開了一個只有西漢才可以用的‘外掛’——沿途吸收民兵、青壯、遊俠之類,以手中北軍精銳為骨架,將手中大軍擴編!
以手中精銳為軍官,將前來投軍的人們塞入編制,充為士卒。
灌嬰的大軍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便從5000人的兩個校尉部,急速膨脹成二十二路偏將、士卒超過八萬人的龐大叢集!
至於為什麼說,這種‘外掛’只有西漢才可以開,是因為:從5000膨脹到80000,將近二十倍的擴編,灌嬰大軍的戰鬥力卻絲毫沒有減弱,依舊令行禁止,如臂指使!
而這一切,都是西漢龐大的民兵訓練體系,以及民間濃厚的尚武之風作為保障的——每一個被塞入編制的民兵鄉勇、青壯遊俠,從十四歲起,便都接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並全數具備從軍兩年及以上的履歷。
比起西漢的軍事調動、訓練體系,後世思密達的‘全民皆兵’根本就是過家家!
前幾日,齊王大軍被劉襄下令退回齊國境內,灌嬰則是在滎陽調整一段時間後,率軍從滎陽返回長安。
和去時一樣,回來的一路上,被塞入編制的民兵鄉勇被逐步遣散,直到今天到達長安城外,灌嬰手中的大軍又自然地縮水,回到了最初的五千人左右。
城外,等待灌嬰大軍歸來的,除了劉弘,以及身後的朝中百官外,還有無數或爬上屋頂,或攀上枯枝的平民百姓,伸長了脖子,等待那支英勇之師的過來。
——北軍,就是關中人民的自豪!長安百姓心目中的子弟兵!
如果說南軍,是以劉邦起事時,身邊跟隨的沛縣老鄉親們為班底,以沛縣子弟為兵源,那北軍,則盡數為關中良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