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王公之見,此局當如何解之?”
微嘆口氣,王陵自嘲般笑道:“為今之計,唯有老夫倚老賣老,勸諫陛下稍息雷霆之怒了。”
聞言,老者卻孤疑道:“擅而摻手天家之事,恐禍及王公啊?”
王陵望向窗外的黑夜,看著尚冠裡沖天的亮光,囈語道:“嗨···老夫已是死過一回,又何懼之有?”
“怕只怕縣官,不是那麼好勸說的啊···”
言語間,北闕下那道持劍而立得身影再度湧入王陵腦海中,遲遲不散。
“不愧為高祖血脈啊···”
·
在絳候府正門處,周勃和陳平望著王陵離去的方向,久久不能收回目光。
賓客早已散去,門前擁擠的馬車也都盡數離去,彷彿未曾停留在這裡。
“丞相以為,安國候此何意?”
聽到周勃的詢問,陳平望著空無一人的寬大街道,感嘆道:“安國候乃是要吾等收手,以大局為重,以天下為重啊···”
“可代王已至未央,此事當如何向陛下交代?”
聽聞周勃焦急的詢問,陳平緩緩回過身,戲謔道:“太尉莫不以為,代王此刻仍在少府?”
周勃面色一陣變幻,似乎想明白什麼事,臉一沉,對未來更加迷茫起來。
二人就這麼雙手抱腹靜立在大門前,全然不顧身後的奴僕下人被凍得雙腿打顫。
“丞相在看什麼?”
持續良久的安靜再度被周勃打破,引得陳平一陣輕笑。
“太尉又在看什麼?”
聞言,周勃面上再添一分愁苦:“那老者?”
陳平卻並未言語,只淡笑著向周勃拱手告辭,便負手走下臺階,向尚冠裡之外走去。
沒注意到陳平所走的方向並不是曲逆候府,周勃再度望向王陵遠去的方向,眉頭鬱結在一起。
“張蒼嗎···”
·
·
·
PS:這裡需要說一下:周勃為什麼對王陵執晚輩禮?
首先,周勃的具體出生時間沒有定論,假設他跟劉邦打天下時30歲左右,他現在就應該是60出頭;至於王陵,同樣無法考究具體的出生時間,但是有一個重要線索可以參考:在王陵死後,張蒼侍王陵妻猶如親母。從這一點來看,王陵的年紀怎麼著都是比張蒼要大一些的,不然張蒼不可能不要臉到把一個比自己小的人的妻子,當做母親來侍奉;這件事在輿論中也不會變成佳話,而是變成笑談了。
張蒼的年紀可考,此時為76歲左右,那王陵就應該是80歲左右了;60歲的周勃對80歲的王陵執晚輩禮,沒有毛病;而且在漢朝,80歲和60歲的地位天差地別——哪怕是尋常百姓,活到八十也會被縣中官員豪族所尊敬了,還有機會獲得‘三老’的政治地位;所以周勃對王陵執晚輩禮合情合理,並不是作者YY。
如果非要槓:也許周勃也80歲呢?我只能呵呵,50歲開始打天下,真當誰都是劉邦那個老流氓?古代職業軍人很苦的~不科學的訓練方式、糟糕的口糧、約等於無的醫療條件以及艱苦的作戰環境下,軍人大都不得長壽,但凡傷筋動骨到了晚年就是生不如死,就更別提飽一頓餓一頓的尋常百姓了。這也是漢人但凡活到八十就可以被納入體制,成為‘三老’的原因——能活到八十的人,足夠少。
王陵能活到八十,可以理解為人家家裡本來就是豪強地主,從小錦衣玉食;周勃則是苦了前半輩子,打仗打了小後半輩子,這樣還能活到80,那才叫不合理。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此時是公元前180年,但實際上王陵在公元前181年就病逝了,此處出於情節需要,強行給王陵續了一年命,不過王陵被呂后討厭是真的,希望“王陵假死”這個解釋不會讓大家覺得太牽強···
書中引用的關於王陵與陳平、周勃之間的事,引自司馬遷著《史記:呂太后本紀》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