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明的例子,洛陽前世看過《校花的貼身高手》這部。
但是當這部的網路劇出來之後,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看過原著就對網劇失去興趣。
他還是津津有味的去看了一集……哦,確切的說是應該是半集,因為網劇製作的太雷,洛陽負傷敗退,咳。
換一個例子吧,金庸古龍這些人的武俠在內地能夠達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真正原因是在於嗎?
當然不是,事實上金庸古龍二人武俠揚名內地最大功勞在於那個年代的電視劇——絕大多數年紀人對金庸的瞭解,都是透過一步步電視劇產生,而非金庸的原著。
洛陽前世曾經問過自己身邊的很多朋友。
結果那些朋友都只看過金庸改編的電視劇,沒看過原著。
所以《絕代雙驕》改編成電視劇,洛陽也是抱有很大期待,因為《絕代雙驕》本就是一部不可複製的奇書。
該書是古龍唯一一本親自重新修訂的作品,也是單個故事裡篇幅字數最長的武俠,可見古龍本人對這部作品的喜愛程度,在大眾的認同度和傳播廣度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
除了《絕代》之外,古龍的另外四大長篇分別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和《浣花洗劍錄》。
其實所謂的四大長篇,《浣花》重在對於武俠發展的意義——這是古龍第一次對傳統武俠中武學的境界進行了反思與推理,同時結合日本武士,在創作技法上尋求重要的突破的作品。
可惜的是,突破雖然很棒,但裡面有很多不忍直視的瑕疵存在。
另外《武林外史》和《大旗英雄傳》在精神核心上有突破,但創作方式方法上,文字寫作上風格還是相對傳統,同以往那些以金、梁為代表的武俠的相似度很高。
古龍真正完成大突破並且瑕疵很少的作品,還是這本《絕代雙驕》。
洛陽選擇《絕代雙驕》也是這個原因,因為這部擁有著古龍成熟期特有的散文詩般的文筆。
一個報仇、成長的通俗武俠故事,竟是被他寫得前所未有的輕盈,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小魚兒、花無缺這種雙主角的設定,更是顯現出此時他對自己筆力的絕對自信。
當然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那就是《絕代雙驕》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有金庸的味道。
洛陽以後肯定是要寫金庸武俠的,所以選擇《絕代雙驕》作為自己前期武俠生涯的終結之作最合適不過了,等以後自己開啟金庸大俠的副本,風格轉變的突兀感也會因此減少。
想的有些遠了,因為電視上《絕代雙驕》的第一集開始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