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讓《曼徹斯特衛報》改名《衛報》,將之發展為全球性報紙的偉大編輯斯科特在退休時站出來發聲:“陸和王爾德雖不認識,但是神交已久。”
這種話當然不能將謠言壓下去。
於是,斯科特一怒之下,聯合《蘇格蘭人報》向陸氏博物館進行捐贈,公開了王爾德臨終前寫給陸時的信。
那些說陸時蹭流量的人瞬間成了小丑。
至於很多人質疑陸時投機的問題,解決得更是簡單粗暴,
戰爭結束第二年,故宮博物院忽然展出了修復後的《女史箴圖》,
當然,不可能是原作,
而是乾隆皇帝所藏的唐代摹本,
但珍貴程度無需贅言。
在展品的立牌上,用鎏金工藝燙了八個小字:
——
陸時惠贈
功在千秋
——
要知道,立牌上的其它介紹《女史箴圖》的文字,都是普通機打的楷體黑字。
只有那八個字,做了鎏金的工藝,
更重要地,不是機打,而是偉人所題。
八個字,
言簡意賅,卻是啪啪打臉。
之後,故宮博物院又公開了清單,
人們這才發現,陸時捐贈的文物竟多達百餘件,像《女史箴圖》那樣的無價之寶都有十二件,
其數量之巨,讓人震驚。
由於陸時帶動,更多的海外華人加入到捐贈隊伍中,
甚至連海外僑胞總會也摻和進來,拿出的三十多件捐贈品千奇百怪,
其中,還有陸時的真跡!
但不知怎麼回事,在後來的清單中,那件書法作品被摘了出去,
外界盛傳,陸時得到訊息後,連夜跑去紐約,在司徒美堂家門口跪了三天三夜,苦苦哀求安良堂別捐出自己的書法作品。
當然,傳說只是傳說,當不得真。
類似的事越來越多,
大家忽然意識到,陸時或許是投機者,
但他若不投機,又如何在那樣的時代立足?如何為國家保下如此之多的文化財產?
投機不過是忍辱負重的表象。
那些說陸時是投機者的,也成了小丑。
可惜,人心總有幽暗,
人們發現陸時這裡黑不動,便會從那裡下手,
謠言和詆譭始終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