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的解析》不是漏洞百出嗎?怎麼會有開山之功?”
“這我哪懂?我學物理的。”
“陸教授什麼都好,就是喜歡說話說一半。”
……
禮堂內,學生們不由得議論。
陸時說道:“這本書,開了精神分析之先河,弗洛伊德醫生已經明確地提出了這一理論。”
他看向弗洛伊德,
“醫生,你能說一說嗎?”
弗洛伊德點頭,
“人的心理包含著兩個主要的部分,即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是能夠覺察得到的心理活動;無意識,則包含人的本能衝動及出生後被壓抑的人的慾望。”
陸時輕咳,
“說得更明確一些。”
弗洛伊德挑眉,
沉吟了一陣,他才說:“如果硬要歸納,我認為,精神分析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這話說得依然讓人費解。
弗洛伊德撓撓頭,
“這其實是從我自己的醫療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治療方法。透過與受諮詢者溝通,建立聯絡,進而分析受諮詢者的無意識。”
禮堂內陷入了安靜。
片刻過後,蓋爾忽然笑道:“這不就是心理學的應用嗎?”
弗洛伊德的嘴角抽了抽,顯得有些尷尬。
這時,有學生舉手,
“我有問題。”
現在越來越像正常的交流會了。
陸時點頭,
“你說。”
那個學生站起身,說道:“弗洛伊德醫生,假設我患有精神疾病,接受了你的精神分析,那麼,我該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是治好了還是沒治好?”
這又是一個科學問題——
量化。
只要牽扯到了治療,“量化”一詞是永遠繞不開的。
就比如發燒,溫度降到37℃以下,就算治好了,
而精神分析呢?
有指標嗎?
眾人的目光落在弗洛伊德身上。
弗洛伊德用手指捻著鬍鬚,
“這是一個好問題。坦白講,我之前思考過,但隨之而來的又會是另一個疑惑,精神分析的物件是人,而人是否可以量化?”
沒人能回答。
現場再一次安靜了下來。
忽然,蓋爾開腔了:“弗洛伊德醫生,真的不能量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