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時出面,兩個妹子精誠合作,
沒多久,畢加索就定稿了,被工作人員拿去製作版面。
“呼~”
在場的男人們都鬆了一口氣。
總算是結束了……
卡羅看看瑪格麗塔,又看看菲利斯,隱隱有些後知後覺,
他對陸時又豎起大拇指。
陸時:???
“怎麼?”
卡羅搖搖頭,
“沒什麼。”
他岔開話題問道:“陸教授,接下來你準備怎麼辦?在周幾刊登廣告?”
陸時燦然,
“周幾?當然是週日到週六咯~”
“啊?”
卡羅一臉懵,
怎麼也想不到會整整一週。
陸時哈哈大笑,說:“硬廣,就要鋪天蓋地!”
他要讓《泰晤士河》的巴克爾和《每日電訊報》的薩奇看看,廣告到底應該怎麼打。
卡羅撓頭,
“不會被反感嗎?”
20世紀初和現代不同,
在現代,使用手機動不動就要面對5秒的開屏廣告,甚至不小心搖一下還會開啟其它APP,
所以,現代人的免疫力非常強,能做到視而不見。
而20世紀初,人們雖然生活環境惡劣,但這方面的權益還是有的,對整版的廣告心生惡感實屬正常。
否則,《費加羅報》也不會成為“廁紙報”了。
陸時當然也明白這一點,
要進行飽和式轟炸的前提,得是廣告不會引人反感,
他笑道:“去年,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裡面有一個熱氣球專案,你知道嗎?”
因為儒勒·凡爾納的暢銷作《氣球上的五星期》,在歐洲幾乎人人都知道熱氣球,
卡羅沉吟片刻,
“啊,你說那個廣告啊……”
當時,著名的酒水供應商酩悅用熱氣球派發過傳單。
真正的從天而降、廣告騎臉。
但沒人反感這個行為,
一是因為時期特殊,
當時的巴黎市民因為世博會充滿了國家榮譽感,哪怕是看到熱氣球撒廣告的行為,也會產生“我們國家真強大”這種想法。
二是因為方式特殊,
對這種嶄新的廣告形式,大家都好奇,
被傳單洗頭,下意識地仰望熱氣球,彷彿見著了奇景,自然不會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