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曹休兵敗後,張生怕被別人怪罪,說他沒有及時去增援,一直嘟噥著說當初不應該各路人馬都呆在出口純粹保持守勢,說什麼讓敵人遠道而來,等他們疲憊以後再反擊,可以以逸待勞,結果敵人時進時退的,捉摸不定,反倒讓敵人束縛住了自家的手腳。頂點更新最快
按照他的說法,如果一開始就主動出擊,他可以直接把陳倉道上的敵人趕回去,並且追著他們打,即使不打到下辨或者南鄭去,也可以在擊敗敵人後迅速撤軍,從而積極去援助曹休,也不至於丟了上,曹休就可以避免軍心大亂,以致慘敗而歸。
如果有人說就是因為曹真深入褒斜道,才導致魏延突破子午谷口後,關中因兵力空虛以致大亂時,他就會說,兩路出擊,只要一路成功,敵人就算進入隴右,也成了孤軍懸於敵境,主動權就掌握在我們手裡了。
意思就是說,如果他主動出擊,一定可以打到下辨,當時就可以逼得蜀軍緊急從隴右撤退,而漢中各軍也要緊急來下辨增援,隴右和關中反倒都平安無事了。
不管他說得對不對,反正曹丕朝中是有不少人也是這樣認為的,堂堂大魏國,這幾年打起仗來,完全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敵人想打就打,想走就走,那怎麼行?
張的牢騷得到了滿足,曹丕讓他率軍一萬,從陳倉道入,去攻打下辨,切斷敵人糧道,反制蜀軍。
真正接到這樣的任務時,他又心存不安,要知道,當年在武都去漢中的路上,他可是吃盡了蜀軍的苦頭,特別是那個魏延,可把他耍弄慘了。
而那個魏延,現在就是蜀軍的漢中都督,還留在漢中呢。
真要去武都,只怕討不到什麼好,而且,只不過給了我一萬人馬而已,能幹什麼事啊?
不過,話都早放出去了,皇帝也下命令了,不去也得去!
好在司馬懿認為,此前就是吃了冒進的虧,勸曹丕令張這一路去,只需要虛張聲勢,聲援隴右就可以了,儘量不要孤軍深入。
意思就是說,他張只需要跟此前從陳倉道來的敵軍一樣,逼近下辨就可以了,不要真的去打仗。
而其他儻駱道和子午道,更是隻派出幾百到一千人,多持火種,一量得知前方有敵情,直接放火燒燬棧道,斷了敵人快速進入關中的念想。
張這才鬆了口氣,口裡卻說如果遇到敵人,一定抓住機會,給敵人以重創,燒他們的糧,殺他們的兵,奪他們的城。
他派將軍高遷為先鋒,率領兩千人馬在前開路。
大軍一路前行,一路通暢無阻,高遷一直行到一個大岔路口,都沒有遇到一個敵人。
前方路口,往右不遠,就可以到達下辨,而往左,行進幾百裡,可到南鄭。
還走不走,往哪邊走?這事需要張拿主意了。
張沒主意了,往漢中去?不可能。去下辨?萬一敵人搶到這裡來堵住路口,隴右的敵人又敗退回來,自己就要反被敵人包圍了。
更讓他拿不定主意的,是這一路過來,甚至到了這個路口,怎麼都沒有敵人來阻攔啊?
要知道,截住了這裡,其實就已經截住了漢中到武都的大道了。
我們可是也早就放出訊息了,敵人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
當初敵人說要兵出陳倉,自己可是率了近兩萬人馬在那裡候著的啊。
難道說,敵人都聾了,沒聽到我們說話?
“你,你一路走來,是不是太小心了,生怕敵人發現?”他忍不住問高遷。
高遷大聲叫屈:“將軍,我可不是生怕敵人發現,而是生怕敵人不知道。這一路上,我可是大搖大擺走過來的啊。我們甚至還在路上,截住過幾批往下辨去的氐民,我親耳告訴他們,我們要去下辨,然後才放他們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