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金牌小書童> 第劉百六十四章 燕雀,鴻鵠(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劉百六十四章 燕雀,鴻鵠(上) (1 / 2)

在文學聖殿之中,夫子的地位比皇帝還高,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矩。

唐安心中暗暗嘆息,看來無論哪個朝代,當權者總是有著種種特權。只看眼前三人衣著華麗、舉止優雅、面如冠玉,便知道定都是官宦人家子弟。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人除了蒙蔭父輩之外,從小便能接觸最好的教育,因為家庭的關係,眼光見識也都高人一等,的確比寒門學子有更大的優勢。

盧蔚然微笑著示意讓李玉講話,李玉擺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單手虛浮道:“免禮。”

“謝陛下!”

看著三人器宇不凡、英姿颯爽,李玉發自內心感到歡喜,讚歎道:“好,目光如炬,從容自信,不愧是能入圍三甲的才俊。”

“陛下聖明啊!”李玉話音剛落,立刻想起一片馬屁聲。

李玉面帶得色,笑道:“今日能夠站在這裡,足以證明你三人才學之高。寡人只盼來日入仕,你們幾人務必善用胸中所學報效朝廷,成為對我大齊有用的棟樑之才!”

有李玉這番話,幾人的前途幾可預期了。三人面色大喜,躬身道:“學生必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好!”李玉哈哈大笑,指了指冷落情,道:“按照慣例,這盛會最後一環,便要考一考你們的辯才。寡人便不多說什麼了,剩下的時間交給落情!”

冷落情點頭致意,對著三人道:“今年的稷下盛會可謂精彩紛呈,經過三天的筆試,夫子會一致認為李旭、趙子誠、薛聰三人文采過人,立意鮮明,為此次盛會三甲。紙上文章考的乃是諸位之‘才’,而今日的辯試,考的才是幾位的臨機應變。才與變皆是為官的學問,還望幾位好好發揮,莫要讓諸位大人失望才是。”

三人拱手道:“學生自當竭盡全力。”

“嗯。”冷落情點點頭,對著身後的試官招了招手,後者立刻送上一個木桶。冷落情拆封,取出裡面的竹簡徐徐展開,面帶微笑道:“今日辯試的題目,乃是夫子與幾位教習再三商議所定,三位聽好——”

“法度為綱,夫令行止而天下齊,何以與國興民善?”

題目並不長,只有一句話而已,卻讓在場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

法度是國家的根本,約束人們的行為,天底下哪個國家都是如此。那麼,如何立法才能讓國家興旺、百姓安居樂業?

這道題目看似簡單,實際上考量的東西卻包含方方面面。

其一,學子要通覽古今,知王朝興衰,方能理解不同時期下“法”的意義。

其二,考的是學子們的眼光和大局觀,看看他們能否站到朝廷的角度,想到既能振興國家又能安撫萬民的良方。

其三,考的是學子們把才學貼合實際的能力。只會紙上談兵而不接地氣?還是能夠將思想換做法度,真正的施行下去?

可悲的是,站在這裡的學子往往年輕氣盛恃才傲物,始終想以才氣壓倒對手,卻不想自己的才學早已在筆試中證明過了,夫子們如何會多此一舉?

更可悲的是,出題的夫子一片苦心,學子們難以分辨也就罷了,齊王和諸位大臣也喜聽歌功頌德的口號。只要辭藻華麗陳詞激昂,或許在他們看來就是有能之士,卻忽略了治國的本質在於民生,在於務實。

多年來,折桂的學子之中能夠將才學與實際相結合的,唯有冷落情一人而已。

所以,剛聽到這個題目,早已做足了功課的三人臉上便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毫無疑問,此類上升至國家大義的題目,已在他們預料之中。

幾乎沒有任何思考,名叫趙子誠的學子踏前一步,對著在場眾人作了一揖,道:“學生以為,律法為基,要保基業長青、國泰民愛,不外乎三點——禮制、德治、人治。子曰:‘道之以政,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朝綱尚仁,輔之以德,則上行民效,謙恭禮讓發乎於心,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盛況。兼之君臣尚仁,民心向善,方能令大齊萬世常青矣。”

他是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指出以仁政感化百姓,以德法教化百姓,從朝廷做起,百姓自會效仿。君臣崇尚以仁治國,百姓皆行善舉,才會使國內太平安穩、基業萬古長青。

左手邊穿著一身白衣的李旭面帶微笑,上前道:“學生以為,興邦在於修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故有秦暴.政二世而亡,大漢中興之盛世。我大齊尚儒,恩澤天下,若融德於法,則更兼普度眾生之義。”

這位學子主要是站在修心的層面,指出將德政融於法律之中,用道德替代刑法的約束,使百姓都成為有德之人。

說到底,他只不過是將第一個學子得論點換了個說法而已。想必是和趙子誠想到了一起,怕他搶了先機專美於前,所以才迫不及待的表明論點。

最後一人不徐不疾,微微搖頭道:“仁政故令溫良百姓歸心,然有愚民不堪教化、目無法度敗壞安寧,德不以歸心,何解?”

唐安心中暗暗一笑,看來這第三個傢伙是故意跳出來唱反調了。

那叫薛聰的學子上前與二人並列,道:“二位所言不無道理,卻視天下大同。殊不知盛世之下,亦有劣民,仁德不度,小至災及鄉里,大則為禍一方。所以學生以為,仁政故要一以貫之,卻須輔之以刑。利民德撫,頑民刑罰,剛柔並濟,方能令百姓歸心。”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