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是他們所領導、俯視、甚至看不起的人。他們討厭這些人身上的味道,不喜這些人的粗鄙,但卻又口口聲聲要造福他們。
他們怎麼可能瞭解“百姓”?他們只需要奴役、操控,從他們當中汲取養分,然後虛偽地送上自己得憐憫。
見三人愣住,唐安微微一笑。這個問題實際上有些多餘,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早已有了答案。
“我記得從前聽過一則故事,說有一種鳥,它有著很漂亮的羽毛,能飛向九天之上,它的名字叫做鴻鵠。還有一種鳥,他們很弱小也很難看,只能飛到枝頭那麼高,它叫做麻雀。”
唐安徐徐說著,眼神中帶著一絲憐憫,不知是憐憫麻雀,還是憐憫鴻鵠?
“鴻鵠很漂亮,人們都很喜歡它。可是因為它飛的太高,所以人們只能仰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變成它,看一看天空中是怎樣的情景。麻雀就不一樣了,它又小又醜,十分的不起眼,沒有人會去在意它、關注它。可是呢,它卻默默地幫助人們。在人們勞作的時候,它哼著輕快的歌謠,讓人們心情愉悅;當豐收的時候,它們進入農田消滅害蟲,讓人們都能有一個好收成。可惜——”
出乎所有人預料,唐安並沒有賣弄文采,而是用最樸實的語言,給所有人講了一則故事。
這便是他的聰明之處。他很清楚,若論起之乎者也,他絕不會是幾位學子的對手。而以他的身份地位,若是所說所感層次太低,難免被人看輕,以為大唐無人。
既要有立意,也要有深度,還有比寓言故事更合適的麼?
果然,無論大臣還是三位學子,無不聽得仔仔細細。他們雖不理解唐安的用意,卻聽得格外用心。他們相信,從一個年輕的王侯嘴裡說出來的故事,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聽唐安話鋒一轉,所有人眉頭都是一皺。
“可惜人們並沒有發現麻雀給予他們的幫助,而是從心底嫌棄這種又小又醜的鳥兒。人們揮舞著鋤頭趕跑了麻雀,可麻雀一走,害蟲們便沒有了天敵,開始肆無忌憚地禍害莊家。而這時,九天之上的鴻鵠察覺到人們遇到了麻煩。但它飛得太高,高到看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本能地感覺到人們需要它的幫助。它看了看,覺得天邊的彩虹很漂亮,人們肯定很喜歡。所以它便銜著彩虹,來到了人們身邊。”
唐安頓了一頓,看向若有所思的眾人,笑道:“彩虹能幫忙除掉害蟲麼?當然不能。人們看著壞在地裡的莊家,再看看那雖然漂亮、卻沒有一點實際意義的彩虹欲哭無淚,終於懷念起麻雀的好來。可是麻雀早已遠走,莊家也再難豐收。”
深深吸了一口氣,唐安繼續道:“古人云‘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卻忘記了想一想燕雀的志向何在。如果人人都向往著翱翔九天之上,成為那美麗的鴻鵠,那在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努力成為那隻灰撲撲的燕雀了。”
故事講完了,沒有掌聲,大殿內陷入一片落髮可聞的靜。
並非人們忽略了禮儀,而是同時陷入了思考,甚至忘記了鼓掌。
唐安的故事通俗易懂,簡單的令人髮指,可是背後所包含的意義,卻絕非表面這麼簡單。
那些含著金鑰匙一路封侯拜相的人,就如鴻鵠一般,空有美麗的羽毛,卻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們只會讓國家陷入動盪,百姓民不聊生。或許有的人想要改變這一切,卻發現他們所提倡的根本不是百姓所需要的。
真正為百姓辦實事、安國興邦的有才之士,就要像麻雀一樣,踏踏實實撲下身子深入群眾,瞭解民間疾苦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讓潛在的威脅消弭於無形。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過人的才華,卻是國家中興的中流砥柱。
誰是鴻鵠,誰是燕雀,難道還分辨不出來麼?
可問題是,人的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便會不同。如果唐安這番話在大唐說出來,說不定會引起不少共鳴。
可惜這裡是齊國。
齊國人盲目的自信和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讓他們帶有與生俱來的頑固,否則也不會步步倒退,發展至今天這副局面。
或許在這些老傢伙眼中,燕雀有功,卻功在一方,真正俯瞰全域性的還是鴻鵠。他們不會因為唐安的一番說辭而否定自己,當然也不至於當眾跳出來駁了這位大唐特使的顏面,畢竟人家開頭就說過了,是被逼無奈才發表自己的觀點。只不過那一張張不置可否的老臉,已然說出了他們不以為然的心聲。
只有少數幾個人是例外。
唐安的這番話,謝淵最是感同身受。雖然他也是名門望族,可是他深知貴族有多麼的卑鄙齷齪和目空一切,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毒瘤。正因如此,他才更感嘆唐安年紀輕輕卻沒有被權勢和財富所迷惑,把百姓牢牢記掛在心頭的品質有多麼難得。
可惜他是敵人,所以他還是要死!